擬行輔助生殖技術夫婦染色體核型分析
本文選題:染色體異常 + 多態(tài)性; 參考:《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分析擬行輔助生殖技術夫婦的染色體核型異常情況并探討行染色體檢查的必要性,為此類患者遺傳咨詢及輔助生殖技術的選擇提供依據(jù)。方法:收集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近15年擬行IVF/ICSI-ET并行染色體核型分析的262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65例,女性患者1256例。女性患者中無流產(chǎn)史573例,1次流產(chǎn)史446例,≥2次流產(chǎn)史237例。采用染色體G顯帶技術進行核型分析。結果:2621例患者中發(fā)現(xiàn)染色體異常71例,異常率為2.71%,其中男性35例(2.56%),女性36例(2.87%),染色體多態(tài)性率為4.85%。女性患者中有流產(chǎn)史組的染色體異常率與無流產(chǎn)史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擬行輔助生殖技術人群中染色體異常率較高,建議行輔助生殖技術前常規(guī)行染色體檢查。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bnormal karyotype of couples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chromosome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genetic counseling and selection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n such patients. Methods: 2621 patients with IVF/ICSI-ET and chromosome karyotype analysis were collected from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in recent 15 years, including 1365 male patients and 1256 female patients. Of the 573 female patients with no history of abortion, 446 had a history of one abortion, and 237 ha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abortions. Chromosome G banding technique was used for karyotype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2621 cases, 71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and the abnormal rate was 2.71. Among them, 35 cases were male and 2.56%, 36 cases were female, and the rate of chromosome polymorphism was 4.8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romosome abnormality rate between women with history of abortion and those with no history of abortion. Conclusion: the rate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in the population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s high. It is suggested that chromosome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before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
【作者單位】: 天津醫(yī)科大學;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分類號】:R714.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范蒙潔;李蓉;;輔助生殖技術妊娠丟失的相關因素分析[J];生殖與避孕;2016年03期
2 江美燕;偶健;李紅;;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生育風險評估[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9期
3 吳正沐;陸湘;吳煜;高曉紅;程懷瑾;;輔助生殖治療中染色體多態(tài)性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8期
4 李巖;張秀玲;張穎;;同源羅伯遜易位攜帶者導致習慣性流產(chǎn)三例[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衛(wèi)玉玲;史云芳;李曉洲;宋學茹;琚端;張穎;;擬行輔助生殖技術夫婦染色體核型分析[J];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17年03期
2 劉藍澤;張娜;李巖;史云芳;李曉洲;琚端;張穎;;自然流產(chǎn)次數(shù)與自然流產(chǎn)夫婦染色體異常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年05期
3 祝利華;鄭永珍;;對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患者進行零缺陷管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年47期
4 姜永輝;孔偉;宦晴;聞姬;;105例染色體多態(tài)性患者輔助生殖妊娠結局分析[J];生殖醫(yī)學雜志;2016年04期
5 趙靜;吳曉云;朱玉蓉;劉春玲;邱慧麒;李曉榮;方路;;染色體多態(tài)性對IVF/ICSI-ET胚胎結局與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5年07期
6 魯琳琳;白曉紅;;FISH在羅伯遜易位攜帶者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2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符免艾;李娟;冼梅蘭;張云霞;;體外授精-胚胎移植后早期自然流產(chǎn)相關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4年24期
2 任秀蓮;劉平;;著床失敗、生化妊娠和流產(chǎn)是一碼事嗎?[J];生殖醫(yī)學雜志;2014年03期
3 程丹;楊菁;徐望明;徐梅;鄒宇潔;;輔助生殖后單卵雙胎的妊娠結局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年06期
4 梁珊珊;潘家坪;滕曉明;;輔助生殖治療中9號染色體倒位的臨床意義[J];生殖與避孕;2013年07期
5 伍園園;鄭立新;祝小麗;舒小妹;鄭煒煒;;染色體多態(tài)性對供精人工授精治療結局的影響[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年03期
6 鄭霖;葉長爛;張中芬;江悅華;夏冰;王捷;;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遺傳效應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年08期
7 聶麗娜;劉雨生;周桂香;何國平;童先宏;;染色體多態(tài)性與單精子卵泡漿內注射輔助生殖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12年08期
8 陳念念;李予;王文軍;馬蕓;楊冬梓;張清學;;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早期妊娠丟失的相關風險因素分析[J];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11年05期
9 沈秀;徐望明;程佳;田芳;汪璐;;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數(shù)目與結局的關系[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4期
10 周怡雯;洪燕;趙曉明;陶炯;王世雄;;常見的染色體多態(tài)性與IVF-ET治療的效果[J];生殖與避孕;2009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Sullivan E.A;Black D;李躍萍;;1996~2000年澳大利亞輔助生殖技術相關妊娠中早產(chǎn)及低體重兒的研究[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婦產(chǎn)科學分冊);2005年10期
2 朱亮;杜建新;;輔助生殖技術的預后[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6年10期
3 王一飛;;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幾點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6年12期
4 宿凌云;李云秀;馬艷萍;章曉梅;;輔助生殖技術后宮內宮外同時妊娠15例臨床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7年09期
5 ;輔助生殖技術新信息[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年07期
6 ;全球每年有20多萬嬰兒因輔助生殖技術而誕生[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9年06期
7 杜珍媛;;倫理框架下輔助生殖技術的法律構建[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9年05期
8 武健;;輔助生殖技術可能帶來的相關刑事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衛(wèi)生法制;2010年03期
9 周燦權;黃孫興;;淺析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J];廣東醫(yī)學;2010年19期
10 張彩霞;王丹丹;覃瑤琴;;輔助生殖技術健康教育中溝通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1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雅峰;;輔助生殖技術中男科醫(yī)生的職責[A];中華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人類精子庫管理學組第三屆年會全國男性生殖醫(yī)學和精子庫管理新進展第四次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金哲;徐翠;;中醫(yī)藥在輔助生殖技術中的應用概況[A];全國第八次中醫(yī)婦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戴繼燦;;男性不育的輔助生殖技術處理:潛在風險與思考[A];第七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男科學術會議及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男科提高班論文匯編及講義[C];2011年
4 胡麗娜;王芳;羅小東;吳藝佳;;輔助生殖技術中的性心理及其對策研究[A];中國性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3年
5 張明敏;;中醫(yī)藥在現(xiàn)代輔助生殖技術中的應用[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生殖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摘要集[C];2004年
6 鐘影;;男性輔助生殖技術的進展[A];第一屆全國不孕不育與生殖健康高級論壇(成都)論文集[C];2006年
7 盧桂英;;護理管理在輔助生殖技術中心的實施[A];全國婦產(chǎn)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鄧波;章曉梅;;輔助生殖技術的管理問題[A];第一屆中華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聯(lián)合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黃荷鳳;;輔助生殖技術的生殖遺傳安全性[A];2011年浙江省婦產(chǎn)科學學術年會暨“婦產(chǎn)科常見疾病的臨床研究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張松英;;輔助生殖技術并發(fā)癥的手術處理[A];2011中國婦產(chǎn)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計劃生育與生殖醫(yī)學學術年會暨生殖健康講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曾亮亮;專家呼吁加強管理輔助生殖技術[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2 張昊邋特約記者 孫揚 通訊員 姚永玲;輔助生殖技術日漸成熟[N];健康報;2007年
3 顏秋雨 熊吉瑩;輔助生殖技術進入全面質量管理時代[N];健康報;2011年
4 記者 甘貝貝;輔助生殖技術專項整治將開展[N];健康報;2012年
5 記者 胡建輝;我國暫緩輔助生殖技術審批[N];法制日報;2013年
6 ;專家呼吁:盡快規(guī)范輔助生殖技術[N];中國婦女報;2004年
7 鄧朝暉;淺談輔助生殖技術的發(fā)展[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8 記者 靖九江;輔助生殖技術向微觀和個體化方向發(fā)展[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9 記者 胡文華;輔助生殖技術服務市場有章可循[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張曉晶 ;輔助生殖技術遇上“并發(fā)癥”[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建國;補腎調周法在輔助生殖技術中的作用及臨床干預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杭馥;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涂玲;輔助生殖技術從業(yè)機構倫理管理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4 殷莉;輔助生殖技術子代安全性評估[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鄭英明;輔助生殖技術對子代基因組穩(wěn)定性的影響及其相關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6 樂芳;輔助生殖技術對小鼠生長發(fā)育和血脂代謝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7 倪運萍;輔助生殖技術子代染色體11p15.5區(qū)印記控制區(qū)甲基化狀態(tài)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楊慧軍;輔助生殖技術中受精障礙的預測及補救[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陽陽;輔助生殖技術之倫理反思[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單政;基于案例的輔助生殖技術監(jiān)管現(xiàn)狀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路杰;輔助生殖技術子代生長發(fā)育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D];鄭州大學;2015年
4 杜娟;甲狀腺功能異常及抗體陽性對女性不孕及輔助生殖技術結局的影響[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吳岳;輔助生殖技術法的比較分析及文化根源探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姬妍;我國人卵交易的倫理法律問題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李建瓊;輔助生殖技術中發(fā)現(xiàn)上皮性卵巢癌的病例分析和文獻復習[D];浙江大學;2016年
8 袁燕;輔助生殖技術后250例單胎的妊娠風險和分娩結局的調查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9 陳治宇;重慶市輔助生殖技術的現(xiàn)狀調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倪水雄;輔助生殖技術與生育文化[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398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93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