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及高通量測序用于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5 03:23
本文關鍵詞:染色體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及高通量測序用于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 染色體核型分析 熒光原位雜交 高通量測序技術
【摘要】:目的比較染色體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高通量測序三種方法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成功率及異常核型檢出率,探討三種方法用于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檢測的優(yōu)勢與局限性,為臨床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方法選擇提供實驗數(shù)據(jù)。方法收集2002年5月13日-2015年12月31日間因自然流產(chǎn)就診于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產(chǎn)前診斷中心的307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況下對其流產(chǎn)絨毛組織進行染色體檢測,同時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病史、夫婦雙方染色體情況等。2002年5月13日-2010年9月28日,采用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對53例流產(chǎn)絨毛樣本進行檢測;在2010年9月29日-2013年1月31日間,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35例流產(chǎn)絨毛樣本檢測;在2013年2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間,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219例流產(chǎn)絨毛樣本檢測。比較這三種方法檢測成功率、異常核型檢出率的差異,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應用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檢測53例流產(chǎn)絨毛樣本,檢測成功41例,檢測成功率為77.35%(41/53)。檢出染色體異常核型18例,占43.90%(18/41),檢出正常核型23例,占56.10%(23/41)。異常核型包括常染色體核型異常15例,占異常核型的83.33%(15/18),其中數(shù)目異常12例,結構異常1例,數(shù)目及結構均異常1例,嵌合體1例。未檢測出單獨性染色體異常的樣本。常染色體及性染色體均異常為3例,占16.67%(3/18)。所檢出的異常核型涉及2、3、4、7、8、13、14、16、21、22號常染色體以及X,Y染色體,以22-三體最常見,共5例,占27.78%(5/18)。2.應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35例流產(chǎn)絨毛樣本的13、16、18、21、22號及性染色體進行檢測,均檢測成功,成功率為100%。檢出異常核型11例,占所有受檢者31.43%(11/35),檢出正常核型24例,占68.57%(24/36)。異常核型分別為:21-三體4例,占36.36%(4/11);18-三體2例,占18.18%(2/11);16-三體、16-三體+22-三體、45,X/46,XY、三倍體及性染色體異常各1例,分別占9.09%(1/11)。3.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219例流產(chǎn)絨毛組織樣本,檢測成功194例,檢測成功率為88.58%(194/219);檢出異常核型109例,占56.19%(109/194),正常核型共76例,占39.18%(76/194)。異常核型中包括常染色體異常核型87例,占異常核型的79.82%(87/109),性染色體異常核型15例,占13.76%(15/109),常染色體及性染色體均異常6例,占5.50%(6/109)。常染色體異常核型包括數(shù)目異常66例,占75.86%(66/87),結構異常17例,19.54%(17/87),嵌合體4例,占4.60%(4/87)。性染色體異常核型包括45,X11例,結構異常1例,嵌合體3例。常染色體及性染色體均異常包括數(shù)目異常5例,結構異常1例。檢出致病性已知的結構異常19例,占17.43%(19/109),涉及3、4、5、6、8、9、11、14、15、16、18、22號常染色體及性染色體,均為片段缺失和重復,缺失或重復的片段大小從0.22Mb-104.90Mb不等,其中10Mb以下的微缺失微重復占15例。異常核型中還包括1例單親二倍體。在檢出的微缺失微重復另有9例樣本為致病性未知,占4.64%(9/194),涉及1、3、7、8、9、11及12號染色體。檢測失敗25例,占11.42%(25/219),其中7例因DNA降解,4例因測序背景高,14例因母源性污染。4.比較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成功率差異,χ2=10.49,p0.05,異常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比較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異常核型的差異,χ2=8.28,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三種方法中,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成功率最高,其次是高通量測序技術,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的檢測成功率最低。2.三種方法中,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的異常檢出率最高,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與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異常檢出率無差異。3.高通量測序技術不僅能檢測出常規(guī)的染色體數(shù)目及結構異常,而且能最小檢測到200kb的染色體片段的微缺失和微重復。
【關鍵詞】:流產(chǎn)絨毛染色體 染色體核型分析 熒光原位雜交 高通量測序技術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14.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縮略語/符號說明10-11
- 前言11-12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
- 1.對象和方法12-19
- 1.1 應用染色體核型分析檢測的研究對象12
- 1.2 應用熒光原位雜交檢測FISH的研究對象12-13
- 1.3 應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研究對象13
- 1.4 實驗材料13-15
- 1.4.1 絨毛染色體核型分析所需要的試劑和儀器13-14
- 1.4.1.1 主要試劑13
- 1.4.1.2 主要試劑的配置方法13-14
- 1.4.1.3 主要儀器和設備14
- 1.4.2 FISH所需要的試劑和儀器14
- 1.4.2.1 主要試劑14
- 1.4.2.2 主要儀器和設備14
- 1.4.3 高通量測序所需要的試劑和儀器14-15
- 1.4.3.1 主要試劑14-15
- 1.4.3.2 主要儀器15
- 1.5 實驗方法15-19
- 1.5.1 絨毛染色體核型分析的實驗方法15-16
- 1.5.1.1 實驗步驟15-16
- 1.5.1.2 染色體計數(shù)及核型分析16
- 1.5.2 FISH檢測實驗方法16
- 1.5.2.1 絨毛標本處理16
- 1.5.2.2 FISH檢測16
- 1.5.3 高通量測序的實驗方法16-19
- 1.5.3.1 標本采集16
- 1.5.3.3 DNA文庫的構建16-18
- 1.5.3.4 DNA測序18
- 1.5.3.5 數(shù)據(jù)分析18-19
- 2 結果19-30
- 2.1 絨毛染色體核型分析的結果19-22
- 2.2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檢測絨毛染色體結果22-24
- 2.3 高通量測序檢測絨毛染色體結果24-26
- 2.4 三種檢測方法的比較26-27
- 2.4.1 三種方法檢測成功率的比較26-27
- 2.4.2 三種方法異常核型檢出率的比較27
- 2.5 夫婦雙方染色體和胚胎染色體的關系27-30
- 3 討論30-47
- 3.1 早期自然流產(chǎn)的原因30-31
- 3.2 絨毛染色體異常的原因31-32
- 3.3 絨毛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的發(fā)生機制32-35
- 3.4 絨毛染色體結構異常的發(fā)生機制35-39
- 3.5 絨毛染色體基因異常39
- 3.6 絨毛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39-41
- 3.7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41-43
- 3.8 高通量測序技術43-47
- 結論47-48
- 參考文獻48-54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54-55
- 綜述 早孕期流產(chǎn)絨毛的檢測技術55-65
- 綜述參考文獻61-65
- 致謝65-66
- 個人簡歷66
本文編號:10348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03481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