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17年重慶地區(qū)兒童感染性腹瀉細菌譜變遷
發(fā)布時間:2020-11-07 14:51
目的:了解重慶地區(qū)1991~2017年兒童感染性腹瀉中腸道病原菌的分布變遷,以及2008~2017年腸道病原菌尤其是鼠傷寒沙門菌的耐藥性,為重慶地區(qū)兒童細菌性腸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調(diào)查1991~2017年間送檢至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感染科化驗室的33957份腹瀉患兒的糞便標本,分析分離出的菌株及其對應患兒的臨床資料,比較1991~1999年、2000~2008年和2009~2017年三組不同年代主要腸道病原菌的分布變遷及2008~2012年、2013~2017年兩組不同年代腸道病原菌尤其是鼠傷寒沙門菌的耐藥性變化。結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糞便培養(yǎng)陽性標本2409例,總檢出率為7.09%(2409/33957),其中志賀菌1899例,沙門菌屬319例,大腸桿菌122例,銅綠假單胞菌41例。1995年檢出率最高,為27.67%,8~10月份為檢出高峰,分別為368、474和364株。男性1379例、女性1030例,男與女比值約為1.34:1。來自城鎮(zhèn)的患兒有1658例,來自農(nóng)村的患兒有751例,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比例約為2.21:1。最小年齡2天,最大年齡17歲8月,中位年齡3歲4月(1歲6月—3歲7月),其中1~2歲患兒占比最大,為16.36%,其次是嬰兒(15.86%),以小于5歲患兒居多。1991~1999年、2000~2008年、2009~2017年三組不同年代進行比較,1991~1999年間患兒的中位年齡(3歲9月)、城鎮(zhèn)患兒與農(nóng)村患兒之比最大,2009~2017年間患兒的中位年齡最小(1歲),而2000~2008年間城鎮(zhèn)患兒與農(nóng)村患兒之比最小,三組之間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出的腸道病原菌中,志賀菌占絕對優(yōu)勢(78.83%),以福氏志賀菌為主(87.36%),而福氏志賀菌中以福氏II型占絕大部分(97.17%),占腸道病原菌總數(shù)的66.92%;其次為宋內(nèi)志賀菌,只占志賀菌的12.64%,占腸道菌總數(shù)的9.96%;沙門菌屬以鼠傷寒為主(69.28%),占腸道菌總數(shù)的9.17%;大腸桿菌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最多(77.05%),占腸道菌總數(shù)的3.90%。福氏Ⅱ型志賀菌檢出集中在1991~2008年,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1991~1999年(92.87%),2009~2017年只檢出3例宋內(nèi)志賀菌,未再檢出福氏Ⅱ型志賀菌,而2009~2017年鼠傷寒沙門菌檢出例數(shù)顯著增多,檢出率為1.01%。城鎮(zhèn)患兒宋內(nèi)志賀菌的分離株多于鼠傷寒沙門菌,農(nóng)村患兒鼠傷寒沙門菌的分離株多于宋內(nèi)志賀菌,不論城鎮(zhèn)還是農(nóng)村患兒,福氏Ⅱ型志賀菌分離株最多,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分離株最少。主要腸道病原菌的檢出率以學齡前期兒童最高(35.76%),而青春期則顯著降低。福氏Ⅱ型志賀菌、宋內(nèi)志賀菌檢出主要以幼兒期、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居多,而鼠傷寒沙門菌、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在嬰幼兒中檢出,其中致病性大腸桿菌未在大于13歲的患兒中檢出。2008~2017年間腸道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氨芐西林、氨曲南、紅霉素、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對腸道病原菌的耐藥率均在93%以上,頭孢菌素中頭孢曲松耐藥率較低(0~62.5%),頭霉素(頭孢西丁)、氟喹諾酮類(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氨基糖苷類(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阿奇霉素、紅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33.33~100%、0~83.33%、60~100%、0~100%。以優(yōu)勢菌株(沙門菌屬)為主分析,對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最低(18.95%),其次是氧氟沙星(19.08%),對諾氟沙星的耐藥率較高(65.22%)。大腸桿菌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是所有細菌中最高的,對頭孢他啶耐藥率是所有細菌中最低的,銅綠假單胞菌大幅度耐藥。2008~2017年間鼠傷寒沙門菌的耐藥性分析:對氨芐西林、頭孢他啶、氨曲南、紅霉素、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大于93%,對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最低(15.46%),其次為環(huán)丙沙星(17.7%);頭孢西丁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中耐藥率最低(35.42%),其次為頭孢呋辛(55.56%),再次為頭孢曲松(57.14%)。2008~2012年、2013~2017年兩組進行比較,阿米卡星耐藥率有顯著下降,由100%降至59.74%,而環(huán)丙沙星、諾氟沙星、頭孢唑林的耐藥率無顯著下降,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的耐藥性無顯著上升。結論:感染性腹瀉病原菌早期(1991~1999年)以福氏Ⅱ型志賀菌居多,近9年(2009~2017年)以鼠傷寒沙門菌多見,未再檢出福氏Ⅱ型志賀菌,以5歲以下患兒占多數(shù),城鎮(zhèn)高于農(nóng)村,夏秋季節(jié)高發(fā),近10年(2008~2017年)腸道病原菌的耐藥形勢嚴峻,在鼠傷寒沙門菌耐藥性分析中發(fā)現(xiàn),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最低,頭孢西丁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中耐藥率最低,近5年(2013~2017年)阿米卡星耐藥率有顯著下降,但仍較高。
【學位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25.7
【部分圖文】:
表 5 1991~2017 年重慶地區(qū)感染性腹瀉患兒病原菌的分布e5 The distribution of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with ID in children in Chongqin1991 to 2017賀菌 沙門菌屬 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他 宋內(nèi)鼠傷寒都柏林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未分型其他致病性產(chǎn)毒性侵襲性 240 221 21 13 12 29 23 94 16 12 41 19 9 9983%)319(13.24%) 122(5.06%) 1.70% 0.79%0.37%1福氏志賀菌包括福氏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未分型,分別為 10 例、1612 例、7 例、14 例、16 例;沙門菌屬沙門菌、德比沙門菌、曼哈頓沙門菌、湯卜遜沙門菌、新港(紐波特)沙門菌、未分型的 B 群沙門菌、未分型的分型的 D 群沙門菌,分別為 5 例、3 例、1 例、1 例、1 例、4 例、4 例、4 例;其他細菌包括變形桿菌、表皮葡菌,分別為 7 例、1 例、1 例。
多于 1991~2008 年檢出例數(shù)的總和;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檢出例數(shù)在這三個時間段呈現(xiàn)先增后減的趨勢,見表 6、圖 2。表 6 不同年代主要腸道病原菌的分布Table6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in different ages年代 病原菌檢出數(shù) 福氏 II 型志賀菌 宋內(nèi)志賀菌 鼠傷寒沙門菌 致病性大腸桿菌1991~1999 年1860 1497(80.48%) 204(10.97%) 81(4.35%) 32(1.72%)2000~2008 年348 115(33.05%) 33(9.48%) 22(6.32%) 55(15.80%)2009~2017 年201 0 3(1.49%) 118(58.71%) 7(3.48%)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4094
【學位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25.7
【部分圖文】:
表 5 1991~2017 年重慶地區(qū)感染性腹瀉患兒病原菌的分布e5 The distribution of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with ID in children in Chongqin1991 to 2017賀菌 沙門菌屬 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他 宋內(nèi)鼠傷寒都柏林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未分型其他致病性產(chǎn)毒性侵襲性 240 221 21 13 12 29 23 94 16 12 41 19 9 9983%)319(13.24%) 122(5.06%) 1.70% 0.79%0.37%1福氏志賀菌包括福氏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未分型,分別為 10 例、1612 例、7 例、14 例、16 例;沙門菌屬沙門菌、德比沙門菌、曼哈頓沙門菌、湯卜遜沙門菌、新港(紐波特)沙門菌、未分型的 B 群沙門菌、未分型的分型的 D 群沙門菌,分別為 5 例、3 例、1 例、1 例、1 例、4 例、4 例、4 例;其他細菌包括變形桿菌、表皮葡菌,分別為 7 例、1 例、1 例。
多于 1991~2008 年檢出例數(shù)的總和;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檢出例數(shù)在這三個時間段呈現(xiàn)先增后減的趨勢,見表 6、圖 2。表 6 不同年代主要腸道病原菌的分布Table6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in different ages年代 病原菌檢出數(shù) 福氏 II 型志賀菌 宋內(nèi)志賀菌 鼠傷寒沙門菌 致病性大腸桿菌1991~1999 年1860 1497(80.48%) 204(10.97%) 81(4.35%) 32(1.72%)2000~2008 年348 115(33.05%) 33(9.48%) 22(6.32%) 55(15.80%)2009~2017 年201 0 3(1.49%) 118(58.71%) 7(3.48%)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樺;汪偉山;周玉球;;2009~2014年珠海市腹瀉兒童沙門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年18期
2 紀金玲;廖華芳;崔恩博;鮑春梅;陳素明;曲芬;郭桐生;;兒童腹瀉病原菌1004株構成及藥敏試驗結果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年21期
3 趙蘭蘭;朱朝敏;張愛華;;1997—2006年重慶地區(qū)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菌分布與藥敏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年01期
本文編號:2874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8740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