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川崎病患兒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吳蓉洲,陸文文,張園海,陳其,項如蓮;血清心臟肌鈣蛋白I在兒童川崎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1年05期
2 解玉;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與內皮功能障礙[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年02期
3 楊海霞,鄭敏翠;用兩種方法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4年01期
4 張偉;李秋;趙曉東;唐雪梅;王曉剛;王墨;吳道奇;歐茜;楊錫強;;942例川崎病的臨床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6年05期
5 章毅英;黃先玫;康曼麗;龔方戚;錢柏琴;;CD_(69)和CD_(25)及HLA-DR在川崎病患兒外周血T淋巴細胞中表達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6年05期
6 安黎云;王縛鯤;;心肌損傷生化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高路;袁越;;鏈球菌感染后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J];臨床兒科雜志;2006年06期
2 楊勇;王瑜;陳宗波;;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T細胞活化功能狀態(tài)的變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年20期
3 李煥斌;張琦;王玲;褚茂平;項如蓮;;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評價川崎病恢復期心肌缺血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年01期
4 陳軍,王寶西;丙種球蛋白和阿斯匹林治療川崎病療效比較[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范會軍;申彪;郭志坤;王倚yN;齊延琦;秦穎;秦立;朱闖;王蒲雄志;;胎兒心臟三尖瓣復合體的解剖學觀測[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許士梅;尹巧綿;吳明昌;佟亞君;付麗;王彥玉;;早期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和隨訪[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6年04期
7 張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年10期
8 馬沛然;李淑娟;;川崎病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思忠;雒國勝;申彪;郭志坤;王慶志;;不同胎齡胎心二尖瓣復合體的形態(tài)學觀測及臨床意義[A];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朱磊;基于三維超聲的小兒心臟二尖瓣運動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維君;低溫肺保護液在先心病伴肺動脈高壓體外循環(huán)中的肺保護作用[D];浙江大學;2006年
2 陳靜;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血清腦鈉肽與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張文輝;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國內文獻的系統(tǒng)評價[D];南昌大學;2006年
4 黃曉玲;血漿腦鈉肽水平與心臟Tei指數對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早期心功能評價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7年
5 蘇艷琦;川崎病患兒血漿中腦利鈉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汪偉;經導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療兒童房間隔缺損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金叔宣;心肌肌球蛋白輕鏈Ⅰ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國外醫(y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2002年01期
2 楊立森,林媛豪,陳樹蘭,潘月英;急性心肌梗死血漿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改變的臨床意義[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3年04期
3 王宏偉;川崎病流行病學回顧[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年05期
4 齊新,劉麗蕓;急性心肌梗死時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的改變與溶栓治療[J];天津醫(yī)藥;2000年04期
5 魏美芳,吳翔,李靜,吳曉暉,王益,于小紅;血清TpP、hs-CRP、CKMB、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診斷意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5年02期
6 李永柏,易豈建,李秋,唐雪梅,李成榮,王曉剛,劉恩梅,楊錫強;優(yōu)選靜脈免疫球蛋白劑量治療川崎病臨床與免疫學效應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1999年02期
7 衣志勇,李小鷹,孫宇,蔣知新,王克英,王顯花,任建偉;受試者特征曲線評價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年06期
8 榮墨克,張靜春,呂曉平;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腦型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丹楓,姜桂英,呂慧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附一例報告)[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80年02期
2 Kato H ,杜敏聯;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J];國際兒科學雜志;1980年04期
3 郭繼紅;川崎病兒童的冠狀動脈性心臟病[J];國際兒科學雜志;1980年04期
4 楊波;;急性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診斷標準[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1980年08期
5 強瑞春;萬瑞蘭;;川崎病[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1981年05期
6 李秀銘;孫筠友;;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5例報告[J];天津醫(yī)藥;1981年09期
7 龔愛寶;;川崎病[J];國外醫(yī)學情報;1981年01期
8 ;動態(tài)與消息[J];日本醫(yī)學介紹;1982年07期
9 孫復興;川崎病(McLS)眼癥狀[J];眼科新進展;1982年01期
10 葛范蘇;;日本第6次川崎病全國調查情況[J];國際兒科學雜志;198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德祥;;川崎病及川崎病猝死五例尸檢病理學研究[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2 張兆松;沈蕾;吳,|;;日本血吸蟲重組抗原體外誘導細胞免疫應答的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第八次全國寄生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1年
3 劉金明;蔡學忠;林矯矯;付志強;葉萍;楊冠珍;石耀軍;施;;苑純秀;李浩;蔡幼民;吳祥甫;;日本血吸蟲中國大陸株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的克隆、高效表達及初步動物免疫實驗[A];第四屆中國畜牧獸醫(y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沈亞梅;趙曉蘭;張秉亨;周南;林淑金;;高分辨率超聲研究川崎病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1年
5 周欣;張薇;;對40例川琦病患兒的實施整體護理體會[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6 丁國紅;吳智絢;;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加阿斯匹林和潘生丁治療川崎病的護理[A];全國心臟內、外科?谱o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7 柳小春;郭松長;施啟順;;H-FABP基因對豬肉品質的影響[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Frank J.Burczynski;;肝脂肪酸結合蛋白的細胞內功能[A];第二屆中日韓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3年
9 薛媛;;12例川崎病患兒的護理[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10 張威;張新宇;任潞雪;;川崎病的冠狀動脈病變[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風濕病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醫(yī)學部 俞純山;檢驗醫(yī)學21世紀初期的展望[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2 通訊員 楊龍 記者 張志強;川崎病早期診治有依據[N];健康報;2001年
3 記者 王峰;治川崎病有突破[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4 馮世容;中山醫(yī)大包蟲病相關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5 張莉;川崎病可能與產超抗原細菌無關[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2年
6 江西省贛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兒科教授 劉躍梅;發(fā)熱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7 醫(yī)非;當心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公捷;六大癥狀 預示感染川崎病[N];保健時報;2004年
9 徐懷逵;當心小兒患川崎病[N];健康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趙紹華 特約記者 侯曉菊;川崎。汉⒆有呐K第一殺手[N];健康時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葉滿紅;雞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與肌內脂肪含量關系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3年
2 張俊;川崎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iNOS及相關趨化因子表達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奚立;腫瘤壞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的相關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覃麗君;LCWE誘導小鼠冠狀動脈炎的實驗研究—川崎病動物模型的建立[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啟貴;通過侯選基因法對影響雞肉質性狀基因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1年
2 郭松長;氟烷基因、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對豬部分經濟性狀影響的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3 王振輝;大鼠小腸發(fā)育過程中內源性l-fabp、c-jun、wtp53基因及p38、p21的表達與小腸干細胞增殖分化關系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4 楊軍;川崎病的免疫遺傳學初步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王敏;T淋巴細胞CD40L在川崎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3年
6 白紅艷;中藥葛根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及機理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7 邢艷琳;對川崎病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的高危因素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4年
8 孫平蓮;川崎病108例臨床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4年
9 劉喜;重慶市川崎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張格妙;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與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的關系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6194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61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