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HSP兒童血清差異蛋白質組學的研究
本文選題:HSP 切入點:腹型 出處:《吉林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摘要】:HSP是臨床上兒科常見的血管炎性病變之一,它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多年的研究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IgA介導的免疫反應,由于機體被感染、食物、藥物等致敏物質致敏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引起廣泛小動脈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伴有組織的滲出性出血和水腫。導致系統(tǒng)性免疫性血管炎;同時IgA可能激活補體旁路,過多的免疫復合物不能被巨噬細胞清除,刺激部分血管活性物質釋放,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或腎小球膜上沉積,局部組織、血管損傷加劇。HSP的主要病理變化為全身小血管炎,除毛細血管外,也可累及微動脈和微靜脈。腹型HSP為HSP常見的一種類型,常以突然發(fā)作的陣發(fā)性腹部絞痛為特點,通常腹痛癥狀出現(xiàn)在典型的皮疹之前,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容易誤診為急腹癥,延誤治療或使患兒遭遇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生物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國內外尚無腹型HSP的血清差異蛋白表達的相關報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應用蛋白質組學里先進的DIGE技術和TOF/TOF-MS,探討兒童腹型HSP的差異蛋白質表達,以從蛋白質水平上探討腹型HSP的發(fā)病機制,為疾病診斷和判斷預后提供分子標識,以及為預防和治療藥物的研發(fā)提供分子靶點。 本研究對象為腹型HSP、急性闌尾炎、體檢正常的兒童,留取血清,擬從血清蛋白質組學水平研究腹型HSP患兒的差異表達蛋白,以期能尋找到有助于腹型HSP患兒診斷和治療的生物學指標。利用Sigma公司的SepproIgY14Spin Columns去除血清中的14種高豐度蛋白后,DIGE系統(tǒng)制備分析膠,Typhoon9400熒光掃描儀和DeCyder全自動差異分析軟件分析分析膠并自動匹配后應用DeCyder-BVA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將蛋白質含量升高或降低1.5倍,P0.05,至少在三次重復實驗中重復出現(xiàn)的蛋白質點確認為有意義的差異蛋白點,共55個。將制備膠上對應的55個差異表達蛋白點進行TOF/TOF-MS鑒定和MASCOT數(shù)據庫檢索,共鑒定出差異點36個,其中有12個點為重復蛋白質點,,紫癜組和闌尾組的顯著差異表達蛋白共13個,3個蛋白在紫癜組表達上調,3個蛋白在紫癜組表達下調,4個蛋白在闌尾組表達上調,4個蛋白在闌尾組表達下調。另有2個蛋白各對應2個蛋白點在兩組的表達結果不一致。檢索得分(SCORE)平均在200分以上(平均85分為及格),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這些蛋白分別具有氨基酸生物合成、細胞應激反應、翻譯/生長因子、酶代謝、輔因子和生長因子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轉錄調控、翻譯等功能,其中重要的是:①補體C4B3的過度表達與HSP引起的體途徑激活有關,與文獻報道相符;②α1-抗胰蛋白酶(A1antchymotrypsin,α1-ACT)、觸珠蛋白(Haptoglobin,HP)為急性期反應蛋白,考慮其參與了HSP的變態(tài)反應;③纖維蛋白原γ的過度表達考慮與HSP時纖溶系統(tǒng)激活和高凝狀態(tài)有關;④另外有3個還未命名的蛋白質可能在HSP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上這些蛋白有可能成為腹型HSP的分子標志物和藥物治療的靶向蛋白。未知蛋白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我們繼續(xù)應用real-time PCR方法驗證腹型HSP和急性闌尾炎兩組之間的血清差異表達蛋白在RNA水平上的變化。結果顯示,部分蛋白質表達和mRNA表達水平有一定的相關性。 本研究通過對腹型HSP的血清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的差異表達蛋白質,在國內外均無相關報道,像補體C4B3、纖維蛋白原γ、觸珠蛋白、載脂蛋白E等的過度表達,可能構建腹型HSP發(fā)病機制新的假說、成為新的診斷標識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蛋白質組學研究是紛繁復雜的工作,因為條件所限,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較大的工作量,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試驗結果。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725.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湘玲;易著文;黨西強;何小解;何慶南;吳小川;莫雙紅;;兒童過敏性紫癜236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6年01期
2 方曉燕;徐虹;馮志明;王愛敏;趙敏慧;;新生兒腎功能損害早期指標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8年02期
3 何大澄,趙和平;從基因組學到蛋白質組學[J];生物學通報;2002年09期
4 王成虎;馬宏;;不同類型過敏性紫癜患兒免疫功能的變化趨勢及意義[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08期
5 葛卓黎;過敏性紫癜287例臨床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年03期
6 李金泉,江一民,吳翼偉,崔崗,張海濤,蘇成海,張瑋;抗凝血酶Ⅲ測定在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7 張秀娟;基因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08期
8 陳銘;后基因組時代的生物信息學[J];生物信息學;2004年02期
9 王杰民;張遜凱;焦富勇;;過敏性紫癜17例誤診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張安忠,楊崇美,劉吉勇,崔屹;成人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和內鏡特征[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狄揚;胰腺癌的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李善玉;支氣管哮喘大鼠淋巴細胞的差異表達蛋白質組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雪華;鼻咽癌血清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67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66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