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蘇州大學》 2010年
《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研究
趙桂棟
【摘要】: 本文選取2007-2009年間《中國日報》頭版的512篇報道為樣本,并對這些樣本采取內(nèi)容分析;趯υ搱箢^版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本文從新聞價值選擇和新聞事實選擇的平衡性兩方面探究《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特征,同時結(jié)合對外傳播的理論探討影響其新聞選擇的背景因素。最后,筆者針對《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日報》新聞價值選擇方面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視政治經(jīng)濟類新聞為重要性的新聞;視政治人物的新聞為顯著性的新聞;追求與海外受眾的心理上的接近性;重視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該報在新聞事實選擇的平衡性方面,做到了報道領域的平衡、報道地域的平衡、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平衡以及東西方陣營的平衡。但是在消息來源的平衡性處理方面有待加強。最后,本文針對《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中存在的客觀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要選擇多樣化的消息來源;同時在國際新聞的報道角度選擇上,要提供中國視角,做到獨家表現(xiàn),以努力贏得更多的國際受眾,早日進入國際主流媒體的之列。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2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飛;用適當?shù)臄⑹路绞皆佻F(xiàn)新聞現(xiàn)場[J];今傳媒;2004年S1期
2 潘天翠;;世界媒體正在聚焦中國[J];對外大傳播;2005年01期
3 陸地,高菲;如何從對外宣傳走向國際傳播[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何橋君;;論選擇表現(xiàn)新聞價值[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王淑軍;簡論綜合性日報頭版的本質(zhì)特征[J];新聞戰(zhàn)線;2003年04期
6 童猛;;努力擴大“二次傳播” 切實增強外宣實效——以《中國日報》稿件被境外媒體轉(zhuǎn)載情況為例[J];新聞戰(zhàn)線;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蓉;人際傳播理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2 劉麗;;關于美國新聞集團化背景下對新聞獨立的反思[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 盧傳東;;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服務和建設新農(nóng)村中的定位與創(chuàng)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申從芳;;如何規(guī)避社會新聞煽情和獵奇的弊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劉硯明;;論網(wǎng)絡輿論的引導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邱源子;;益智類電視節(jié)目風行的主要原因[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尚爾鵬;;介于報紙新聞與廣告之間的“軟文”概念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王浩雷;;關于黨和國家形象對外表述的若干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張巖;;信息時代如何做好報紙編輯工作[J];辦公自動化;2011年10期
10 陳智群,張曉夫;論談主持語言“口語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慧;;論國際新聞報道中的誤讀現(xiàn)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賀心穎;;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問題及策略研究[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馮悅;;淺議后奧運時代北京的國際媒體形象塑造[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曹菁;;從媒體事件看美國新聞自由[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5 黃旦;;新聞自由:新聞媒介職業(yè)化的政治基礎——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6 彭遠方;;典型報道的議程——劉文功典型報道的“議程設置”分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7 臧海群;張國良;;受眾研究跨學科的性質(zhì)與方法——兼論建立跨學科研究的受眾學[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姜紅;;作為“信息”的新聞與作為“科學”的新聞學[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Referring Globally,Reading Locally:Reflections on My Praxes in International News Translation and Editing[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10 陳紅梅;;試析網(wǎng)絡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的關系及其影響[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潔;建構(gòu)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8 李書藏;英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的生成探源[D];武漢大學;2010年
9 鐘馨;1976-2001年中國對外傳播史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李晨;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帆;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特色探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大眾傳播學解讀[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李聞鶯;當前我國體育新聞倫理學術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豐義哲;國內(nèi)網(wǎng)球?qū)I(yè)期刊對上海大師杯賽報道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李釗;體育組織在危機公關中的媒體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張春華;上!稏|方體育日報》改革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胡潔雅;耐克品牌文化傳播模式探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10 趙現(xiàn)青;《體壇周報》NBA報道現(xiàn)狀及報道特點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裘新;;說黨報角度[J];中國記者;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鵬;周暢;;從微觀層面看目前中國政府對外傳播的不足——《中國日報》對外報道階段性抽樣[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2 馬健;不斷吸收“海外新鮮血液”的中國日報[J];國際人才交流;2005年07期
3 孫燕平;《中國日報》社圖書館藏書建設概說[J];情報資料工作;1999年02期
4 劉小清;陳少白創(chuàng)辦的《中國日報》[J];民國春秋;2000年02期
5 姜鵬;;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對外傳播之策略思考[J];新聞知識;2006年01期
6 金果林;;對外傳播視角下的企業(yè)報道[J];中國記者;2006年05期
7 王婷;;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品牌公關”策略[J];新聞愛好者;2009年04期
8 王君超;;淺議對外傳播的勸服藝術[J];對外大傳播;1999年05期
9 鄧沖;;對外傳播的“入腦”問題[J];視聽縱橫;2007年02期
10 張建敏;鄒定賓;;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及應對策略[J];當代電視;2008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硯農(nóng);;關于西藏對外傳播的若干思考[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0年刊)[C];2010年
2 湯仙月;;我國對外傳播的演變態(tài)勢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羅陽富;;試論外傳播中歷史文化的實施策略[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李人和;沙朝鋒;宮學慶;汪恒杰;周傲英;;基于評分的重要新聞事件查找[A];第二十三屆中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技術報告篇)[C];2006年
5 劉泱育;;新聞事件“原因分析”的歷史檢視[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靜;;從事實到新聞:意義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文庫》(上)[C];2011年
7 盧靜;任悅;;樹立良好的傳媒形象 提高華語傳播的公信力[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8 吳蓉;;新媒體浪潮下的對外新聞傳播[A];紀念“銀川會議”20周年全國報紙總編輯黃河金岸行暨第13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周洋;;桎梏與跨越——全媒體時代我軍國際形象建構(gòu)需把握的若干關鍵點[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孫勇;;要重視突發(fā)性新聞事件的攝影報道[A];1985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偉;[N];太原日報;2010年
2 記者王玉梅 王玉娟;[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3 本報見習記者 王玉娟;[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4 記者 袁艷;[N];浙江日報;2010年
5 關世杰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封婧;[N];中華新聞報;2003年
7 駐英國使館文化處 丁偉;[N];中國文化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曹亞寧 實習生 趙新樂;[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9 李健鋼;[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文偉;[N];新華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馨;1976-2001年中國對外傳播史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邱凌;軟實力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戰(zhàn)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王新天;中國東南海洋性瓷業(yè)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7年
5 陳明瑤;漢語網(wǎng)絡時評的語類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6 王琰;意義的浮橋與彼岸的想象[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唐樂;Web2.0時代面向社會公眾的組織外部傳播[D];復旦大學;2011年
8 張軍芳;美國報紙報道模式的流變[D];復旦大學;2006年
9 翁玉蓮;報刊新聞評論話語的功能語法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雷震;基于事件的新聞報道分析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桂棟;《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梁甲秋;《中國日報》特寫的敘事學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蘇予燕;《中國日報》構(gòu)建我國國家形象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4 劉玉英;《中國日報》與《衛(wèi)報》報刊體育硬新聞體裁的對比分析[D];重慶大學;2011年
5 陳曉珮;基于費爾克勞夫三維分析模型對比分析《紐約時報》與《中國日報》關于利比亞戰(zhàn)爭的報道[D];鄭州大學;2012年
6 劉美伯;《中國日報》對外傳播新聞價值變化趨勢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7 溫群方;《中國日報》頭版新聞的語用文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白巖;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構(gòu)建[D];南開大學;2011年
9 朱嘉佑;中美媒體災難新聞報道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王莉;關于《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中美關系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日報》對外傳播的新聞選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5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