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報刊學校體育報道研究(1903-1927)
【學位單位】:廣州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G219.29;G807
【部分圖文】:
《擬請規(guī)定五項運動標準在高等師范學校及中學師范學校設(shè)立試驗以期振興體育案(附表)》提出“五項運動標準在高等師范學校應規(guī)定體育試驗辦法分年考試其項目及程度由各校自定之”、“體育試驗之成績得參照操行成績考察規(guī)程辦理!钡诙,1916 年體操科教授要目草案出臺,兵操仍為體操科重要內(nèi)容!督逃珗蟆、《京師教育報》、《教育周刊(杭州)》均刊載了“初等小學校、高等小學校、中學校體操科教授要目草案”三篇報道。從報道內(nèi)容可知,初等小學校體操科教授以游戲及瑞典式體操為主;高等小學校教授在初等小學校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舞蹈、兵式操(部隊運動、持槍運動)以及啞鈴操、球桿操等,并備注女子高等小學校免兵操;中學校則在高等小學校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器械運動(用鐵杠秋千跳臺木馬浪木等)、棍棒操等。另外,1917 年《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研究“初等科體操教授順序”一文就提及,準備運動包括了“立正、看齊、報數(shù)、左轉(zhuǎn)或右轉(zhuǎn)、踏足或開步、分隊、深呼吸、稍息,”與現(xiàn)今隊形隊列訓練有一脈相承之處。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欣;侯文韜;;天津近代女子學校體育的演進與透視[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2 吳春雨;;我國近代女子學校體育教育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年05期
3 吳建喜;池建;;論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中體教結(jié)合向體教融合的嬗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4 王鳳杰;高明信;;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與體育變遷之間的關(guān)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5 張文慧;郭勁宇;;遠東運動會與近代女子體育運動的發(fā)展[J];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6 朱姝;姚遠;;《體育界》科學傳播及其對近代中國體育學科生成的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7 蔣國旻;王妍;;近代體育課程改革及其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10期
8 馮玉龍;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對學校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07期
9 傅硯農(nóng),吳麗華;“軍國民思潮”主導學校體育的社會背景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06期
10 宋和平;近代中國學校體育的演變與發(fā)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宏偉;中國體育新聞史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程文廣;近代以來中國體育思想及體育教育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卓;中國近代體育制度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李琪;遠東運動會與近代中國[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周鳳施;近代以來社會變遷對我國學校體育影響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荷英;《申報》中的上海近代體育研究(1872-1919)[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88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88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