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中看中國-中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06:27
紀錄片《鴻》選擇了三名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漢學院·中亞學院的留學生進行拍攝:“回家”的東干族人白勇博,塔吉克學生眼中的“大哥”阿茲佐夫,和吉爾吉斯“歌手”吳晨曦。《鴻》從中亞獎學金入手,記錄了中亞地區(qū)幾個國家的留學生在西安的留學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當代留學生最真實的生存鏡像,讓我們直面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和個人追求中最真切的一面。通過觀察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異同,以此增進受眾對中亞留學生這一群體的了解,進一步消除文化隔閡和障礙,促進彼此平等雙向的溝通。延伸思考的主題為:從《鴻》中看中國-中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針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探索實踐。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方式結合全知視角的敘事角度;用細節(jié)鏡頭捕捉人物內心;真實記錄的基礎上“超越真實”;找到兩種文化的契合點和個性,實現(xiàn)中國-中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減少文化隔閡和文化障礙,用感情打破堅冰,拉進心理距離,實現(xiàn)情感共鳴。
【學位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G206;J952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策劃方案
一.選題緣由
二.創(chuàng)作價值與意義
三.同類作品綜述
四.創(chuàng)作主題
五.表現(xiàn)方式
第二部分 專業(yè)作品
紀錄片《鴻》人物對話摘錄(后篇)
第三部分 業(yè)務分析 從《鴻》中看中國-中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一 業(yè)務問題的提出
二 業(yè)務探索和實踐
(一)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故事化敘事+紀錄片的敘事角度:第三人稱結合全知視角
(二)細節(jié)鏡頭的應用對于人物內心的捕捉和表現(xiàn)----細節(jié)的描摹
(三)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真實的呈現(xiàn)
(四)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減少文化障礙和隔閡,拉近心理距離,實現(xiàn)情感共鳴
(五)紀錄片《鴻》框架脈絡分析
三 理論總結和思考
(一)紀錄片《鴻》實踐操作中的三個關鍵詞
(二)中國-中亞之間的傳播隔閡和障礙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0316
【學位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G206;J952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策劃方案
一.選題緣由
二.創(chuàng)作價值與意義
三.同類作品綜述
四.創(chuàng)作主題
五.表現(xiàn)方式
第二部分 專業(yè)作品
紀錄片《鴻》人物對話摘錄(后篇)
第三部分 業(yè)務分析 從《鴻》中看中國-中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一 業(yè)務問題的提出
二 業(yè)務探索和實踐
(一)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故事化敘事+紀錄片的敘事角度:第三人稱結合全知視角
(二)細節(jié)鏡頭的應用對于人物內心的捕捉和表現(xiàn)----細節(jié)的描摹
(三)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真實的呈現(xiàn)
(四)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減少文化障礙和隔閡,拉近心理距離,實現(xiàn)情感共鳴
(五)紀錄片《鴻》框架脈絡分析
三 理論總結和思考
(一)紀錄片《鴻》實踐操作中的三個關鍵詞
(二)中國-中亞之間的傳播隔閡和障礙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冀小峰;;“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講述——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的跨文化敘事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年07期
2 李建軍;;中華文化中亞傳播的新向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3 袁勝育;汪偉民;;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中國的中亞政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5年05期
4 王小魯;;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契約精神[J];電影藝術;2011年05期
5 范祖奎;胡炯梅;;中亞來華留學生的文化沖突與適應[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馬紅斌;靜水流深評論——析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成功[J];中國電視;2000年05期
本文編號:2840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84031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