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亞文化視野下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樣態(tài)及傳播效應
發(fā)布時間:2020-09-22 16:28
語言是社會變遷和時代精神的反映,網絡流行語生成于互聯(lián)網時代,依托網絡技術,成為新的社會語境中的一種“社會方言”。網絡流行語以簡潔化、口語化、幽默搞笑、延伸義豐富等特點受到網民的追捧,但其不規(guī)范性、粗俗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漢語的語言系統(tǒng),這一特殊的語言系統(tǒng)充滿爭議。本文以亞文化角度為切入點,分析網絡流行語這一網絡時代的亞文化新樣態(tài)。通過對2009年到2014年83個網絡流行語的樣本分析,探究近年來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在具體創(chuàng)作和傳播過程中,與主流文化和現實社會的關系。從網絡流行語的分類、取材、與社會熱點的關聯(lián)度以及體現的情感傾向等方面,分析其亞文化特征。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亞文化形式,其生成和傳播過程都需要在特殊的社會語境下研究,其形成過程是在網絡技術依托、青年亞文化群體求異與同構的社會心理、線上線下,網媒與傳統(tǒng)媒體的互動等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近年的發(fā)展中,網絡流行語呈現出與現實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成為網民排解壓力、發(fā)泄情緒的“解壓閥”;另一方面,網絡流行語以一種相對“軟性”的方式成就了網民政治參與和話語表達的新渠道。但是,由于亞文化群體邊緣性的特點,在話語權爭奪和意見表達方面,網絡流行語仍然有其局限性,以隱喻、反諷的手法造成了模糊化的表達;其語言粗俗化、審美異化、泛娛樂化等趨勢仍然需要一定的規(guī)范和引導?傮w而言,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亞文化形式,是社會主流文化發(fā)展中的一種“噪音”,以抵抗性的特點反饋社會問題,由亞文化形式來反觀主流社會,有利于社會的自我調適和問題解決。
【學位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G206
【部分圖文】:
時政類邋娛樂類邋社會類邋生活類逡逑圖1邋2009至2014年網絡流行語所屬領域比例逡逑由圖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中,占最大比率的是娛系逡逑類網絡流行語,接近一半的流行語與娛樂話題有關,這也證實了網絡作為社交平逡逑臺,成為滿足人們娛樂的主要平臺,而這一類話題大多與政治事件、日常生活利逡逑益等關系不大,所以人們大多抱著圍觀、調侃的態(tài)度進行傳播,娛樂成為主要訴逡逑求。社會類網絡流行語占30%,是人們繼娛樂休閑之外的第二大關注點,當前社逡逑會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出現為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提供了素材,網友對社會問逡逑題的關注不斷升級,在一些問題上由于對媒體報道的質疑和對事件主人公的嘲諷逡逑等,通過語言加工表現出來,形成這一類網絡流行語。除此之外,生活類和時政逡逑類網絡流行語所占比例較少
至2014年網絡流行語三類素材來沮比例
網絡流行語包含的情感傾向中,負面情緒占有一半以上,中性次逡逑之,正面情緒相對較少。這種現象與上文提到的流行語所屬領域和取材有關,社逡逑會類事件往往取材于負面新聞和社會問題,人們對于這類事件,往往持有負面不逡逑滿情緒,而屬于網友自創(chuàng)類流行語則往往處于娛樂的目的,懫取中性的態(tài)度,正逡逑
【學位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G206
【部分圖文】:
時政類邋娛樂類邋社會類邋生活類逡逑圖1邋2009至2014年網絡流行語所屬領域比例逡逑由圖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中,占最大比率的是娛系逡逑類網絡流行語,接近一半的流行語與娛樂話題有關,這也證實了網絡作為社交平逡逑臺,成為滿足人們娛樂的主要平臺,而這一類話題大多與政治事件、日常生活利逡逑益等關系不大,所以人們大多抱著圍觀、調侃的態(tài)度進行傳播,娛樂成為主要訴逡逑求。社會類網絡流行語占30%,是人們繼娛樂休閑之外的第二大關注點,當前社逡逑會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出現為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提供了素材,網友對社會問逡逑題的關注不斷升級,在一些問題上由于對媒體報道的質疑和對事件主人公的嘲諷逡逑等,通過語言加工表現出來,形成這一類網絡流行語。除此之外,生活類和時政逡逑類網絡流行語所占比例較少
至2014年網絡流行語三類素材來沮比例
網絡流行語包含的情感傾向中,負面情緒占有一半以上,中性次逡逑之,正面情緒相對較少。這種現象與上文提到的流行語所屬領域和取材有關,社逡逑會類事件往往取材于負面新聞和社會問題,人們對于這類事件,往往持有負面不逡逑滿情緒,而屬于網友自創(chuàng)類流行語則往往處于娛樂的目的,懫取中性的態(tài)度,正逡逑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淺析網絡流行語的演變[J];新聞世界;2010年06期
2 姚必鮮;;網絡流行語對主流文化的僭越與消融[J];新聞愛好者;2011年10期
3 黃碧云;;新生代網絡流行語的符號學解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02期
4 章一凡;;網絡流行語:公眾意見的另類表達[J];媒體時代;2011年04期
5 付志義;;網絡流行語對新聞事件傳播的影響[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11期
6 方毅華;羅鵬;;“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guī)律解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7 張曉靜;;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特征解讀——以2012年網絡流行語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3年04期
8 王仕勇;陳e
本文編號:2824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82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