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212
【圖文】:
贛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效!盵1]而且只要談到美國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毫無疑問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公眾不可能親力親為國際大事,因此,媒體的作用就是來構(gòu)建這些,然后再將其傳達給普羅大眾,于是受眾基本是通過媒介內(nèi)容來了解外界事物并且形成主觀認知的。[2]本文選擇研究美國媒體報業(yè)巨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報道,將有助于觀察中國和美國在此次倡議上是否有相互合作的機遇和條件。為了更充分地研究《紐約時報》涉“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報道因此,本文在瀏覽《紐約時報》國際官方網(wǎng)站的基礎上,借助了 Nexis.com 數(shù)據(jù)庫和 ProQuest 搜索引擎,以“One belt,one road”和“New silk road”為關鍵詞搜集到了 2013 年 9 月到 2017 年 12 月這 4 年來《紐約時報》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所有高相關度報道與文章,由于時間節(jié)點跨度較大且報道總數(shù)不多所以為了便于瀏覽,在時間段分布上以半年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得出的搜索結(jié)果如圖 1:
年以及 2017 年兩年,總數(shù)量達到 41 篇,占所有報道總量的 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倡議關注度的起伏在大體上與中國國內(nèi)的關注度高峰期相吻合。從內(nèi)容上來看,這些報道大致都是有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闡述和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態(tài)度與看法。(二)議題框架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大多集中在對消息的報道和分析評論性報道,而且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篇幅較長(如圖 2),而且在具體的報道中呈現(xiàn)了比較多元化、具體化的分析與觀點。傳播學家吉特林認為:“媒介框架是有關認識,解釋,提示,或者有關選擇、強調(diào),排除的持續(xù)的樣式”,[1]換句話說,媒介框架就是一種工具——大眾依靠媒介框架在進行人際傳播時作出正確的判斷、理解和反應的依據(jù)。反觀鐘蔚文、臧國仁等人的看法,他們認為:“每一種事實的框架中,都包含分別由高層、中層和低層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類似結(jié)構(gòu)?蚣艿母邔哟谓Y(jié)構(gòu)往往是對某一事物的界定;
框架的角度來進行議題內(nèi)容分析。在媒介框架理論中,如何確定社會事件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通常要借助框架的高層次結(jié)構(gòu)來進行,之后同時賦予社會事件中心特定的含義。在突出含義時,新聞媒介通常會篩選、留意、刪減、排版等步驟來強調(diào)社會事件的中心內(nèi)容,最后提供解釋的框架。受眾最關心的是事件真相,真相才是媒體的核心,在生產(chǎn)新聞的過程中,記者和編輯會對主要內(nèi)容進行界定和選擇,不同的選擇會生成不同的新聞議題,接著設置議題來輸出新聞內(nèi)容包含的涵義!都~約時報》在經(jīng)濟議題、政治議題、文化議題和其他綜合議題四方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一系列報道,具體議題分布狀況如圖 3。從統(tǒng)計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以經(jīng)濟議題為主,占比為 39%,其次則是政治議題(28%)、文化議題(22%)和綜合議題(11%),且有關經(jīng)濟議題的相關報道透露出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美國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實際上是“中國經(jīng)濟的自我救贖”等方面。比如在 2016 年 10 月 31 日的一篇名為 With City of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華;黃曦;;政府國際公關的話語策略研究——基于《紐約時報》對新疆“7·5”事件報道的分析[J];社會科學;2013年02期
2 程也;;外媒眼中的“中國形象”[J];社會觀察;2010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蔡恩澤;;美國應該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N];中華工商時報;2017年
2 宋雄偉;樊繼達;;“一帶一路”倡議:美國智庫怎么看[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少奇;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中美媒體關于中國“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的對比研究[D];外交學院;2017年
2 韓敏;“一帶一路”報道的框架對比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7年
3 孫潔;《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帶一路”報道的話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7年
4 王同斌;基于語料庫的中美“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的對比研究[D];中北大學;2017年
5 張易;《南方日報》與《廣西日報》“一帶一路”報道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6 鄧榕;一帶一路:崛起中的中國外交戰(zhàn)略選擇[D];湘潭大學;2016年
7 薛原;英語新聞報道中的隱性評價資源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8 李海寶;“一帶一路”建設與我國當前外交戰(zhàn)略調(diào)整的關系研究[D];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6年
9 穆瑤;傳播學視角下《今日美國》涉華報道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6年
10 王超;“一帶一路”新聞框架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7791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77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