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1856-1860)《北華捷報》報道熱點與對華戰(zhàn)爭輿論塑造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3 17:34
【摘要】:19世紀晚清末期,現(xiàn)代報紙在中國逐漸興起,不僅記錄了這個巨變的時代,也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其中,由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北華捷報》(TheNorthChinaHerald),是近代史上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在華英文報紙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目前對《北華捷報》的研究總體而言數(shù)量較少,且從新聞傳播角度考察該報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關系的論文十分鮮見。因此本文旨在對《北華捷報》進行深入研究,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為背景,從近代中國輿論角度切入,研究該報戰(zhàn)爭期間的熱點報道和評論與輿論塑造。作為“英國官報”,《北華捷報》對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進行了大量、持續(xù)和詳細的報道。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不同階段,《北華捷報》對“亞羅號事件”、“廣州淪陷”和“巴夏禮被俘事件”進行了重點聚焦和輿論塑造。亞羅號事件爆發(fā)之后,《北華捷報》通過表明立場、跟進事件發(fā)展、發(fā)表社論和刊載讀者來信,不僅制造了諸多熱點話題,引發(fā)讀者熱議,也對當時戰(zhàn)爭輿論進行了引導,為英軍對中國使用武力提供了借口。在英軍攻占廣州之后,《北華捷報》針對清軍的戰(zhàn)敗、清朝官員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引導讀者趨向于對華負面態(tài)度的認知,同時亦大量著墨于中英外交歷史,為英軍下一步與清政府的修約營造輿論氛圍。當?shù)诙硒f片戰(zhàn)爭進入尾聲時期,英國信使“巴夏禮被俘事件”的發(fā)生,使《北華捷報》對華敵對情緒陡然增加,該報大量發(fā)表有關中國國民性的報道文章和評論,公開呼吁對華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呼吁讀者及社會認同其立場和主張。整體來看,《北華捷報》對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輿論塑造,一方面通過制造報道熱點吸引讀者對議題的關注,另一方面通過刊載與戰(zhàn)爭有關的報道和評論,改變讀者對華印象與態(tài)度,引發(fā)西方在華僑民參與戰(zhàn)爭輿論的塑造。在制造熱點方面,《北華捷報》在新聞事實、評論議題的選擇上有所側重,在版面和欄目位置上將相關話題編排在突出位置,同時通過大量發(fā)稿強化議題曝光度,增加輿論塑造的力度。在具體輿論內容的塑造方面,《北華捷報》根據(jù)該報的立場主張、在華英商的利益、當前的熱點事件以及英軍的行動計劃,通過引證史料和相關信息,說服讀者,以煽動性的言論引發(fā)讀者負面情感,引導讀者對華態(tài)度和立場的改變。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219.29
【圖文】:
屬于《北華捷報》的頭條內容。在筆者閱讀的有關亞羅號事件、廣州淪陷以及逡逑巴夏禮被俘事件相關的所有151篇文章中,關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大部分報逡逑道、評論和讀者來信,均被刊登在相對靠前的第二版(如圖1),這說明了《北逡逑華捷報》對戰(zhàn)事具有較高的關注度。逡逑42逡逑
邐第四章結論邐逡逑1857年3月、1857年5月、1858年2月以及1860年10月月發(fā)稿量達到了峰逡逑值(如圖2),這四個峰值分別對應的歷史事件是:亞羅號事件后引發(fā)的讀者來逡逑信熱議、英國政府向中國派遣額爾金作為駐華全權大使、廣州淪陷以及巴夏禮逡逑被俘事件。這些報道量峰值的出現(xiàn),充分說明了《北華捷報》對涉華議題的關逡逑注度和曝光力度,并且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其他議題相比,中英議題是輿論塑造逡逑更加熱門的話題。逡逑
本文編號:2753767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219.29
【圖文】:
屬于《北華捷報》的頭條內容。在筆者閱讀的有關亞羅號事件、廣州淪陷以及逡逑巴夏禮被俘事件相關的所有151篇文章中,關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大部分報逡逑道、評論和讀者來信,均被刊登在相對靠前的第二版(如圖1),這說明了《北逡逑華捷報》對戰(zhàn)事具有較高的關注度。逡逑42逡逑
邐第四章結論邐逡逑1857年3月、1857年5月、1858年2月以及1860年10月月發(fā)稿量達到了峰逡逑值(如圖2),這四個峰值分別對應的歷史事件是:亞羅號事件后引發(fā)的讀者來逡逑信熱議、英國政府向中國派遣額爾金作為駐華全權大使、廣州淪陷以及巴夏禮逡逑被俘事件。這些報道量峰值的出現(xiàn),充分說明了《北華捷報》對涉華議題的關逡逑注度和曝光力度,并且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其他議題相比,中英議題是輿論塑造逡逑更加熱門的話題。逡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珊;;晚清時期《北華捷報》上的中國聲音[J];近代史研究;2015年05期
2 王艷莉;;上!肮聧u”時期的音樂生活——以《北華捷報》《字林西報》中的“讀者之聲”為史料[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3 楊擊;;電影初到上海再考[J];新聞大學;2014年04期
4 柳岳武;;略論道咸同時期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誕生[J];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5 馬陵合;;公共輿論與晚清聯(lián)美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唐喜平;;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朝外交的指導思想[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吳果中;;《時務報》與中國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8 陳雙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稅則談判與晚清外交轉型[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03期
9 鐘聲;論清末報刊輿論對近代中國工業(yè)化問題的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2期
10 劉增合;媒介形態(tài)與晚清公共領域研究的拓展[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倪琳;近代中國輿論思想演遷[D];上海大學;2010年
2 何文賢;“與狼共舞”[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53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75376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