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傳播對臺灣臺北縣城市文化建設之影響(1989-2010)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19:22
【摘要】: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社會之間國家相互往來逐漸頻繁,尤其是在經(jīng)濟貿(mào)易上的交流更是迅速發(fā)展,全球化之各種現(xiàn)象逐漸出現(xiàn)在國際社會的各方面事務上,諸如跨國的經(jīng)濟組織全球化(如: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非政府組織全球化(如:善待動物組織,PETA)、商業(yè)集團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表面上看似積極跨國交流合作的國際社會,卻在二00一年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fā)生后,突顯出和諧國際社會中,國家交往之間,所存在之嚴重沖突問題。當時恐怖份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機,沖撞具有美國商業(yè)地標代表形象的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導致三千多人死亡與數(shù)千億美元的直接與間接之經(jīng)濟損失,更重要的是造成國際社會的震驚與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災后心理創(chuàng)傷。繼美國遭受攻擊之后,其他幾個國家亦陸續(xù)出現(xiàn)跨國或本土恐怖份子攻擊事件,并且這些恐怖攻擊活動持續(xù)在國際社會中發(fā)生。在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和諧國際社會中,發(fā)生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可怕暴力沖突事件,災難過后人們正視并尋求問題發(fā)生的根源;美國著名學者與政治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 Huntington)在冷戰(zhàn)后所提出的“文明沖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又被各界重新提出探討。亨廷頓在九0年代冷戰(zhàn)剛結束后,所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在當時學術界備受爭議。亨廷頓主要的觀點為冷戰(zhàn)后的國際政治將受到文明的沖突所主宰,他認為在未來世界國際沖突的根源主要原因將是文化沖突,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與經(jīng)濟的沖突。此外,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冷戰(zhàn)后的國際政治秩序是與文明內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沖突的性質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間,尊重和承認相互的界限與跨越不同的文化與文明的界限(crossing boundaries)是非常重要。國際間往來頻繁在全球化之后,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這在世界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多極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并且呈現(xiàn)出多種復雜的趨勢,種族沖突會普遍存在于國際社會或國家之中;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將人們分開的同時,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之關系亦容易將人們凝聚在一起,并促進了不同族群相互間的信任與合作,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族群之間的隔閡。亨廷頓“文明沖突論”最受學術界爭議之處,亦令許多學者所不認同的是亨廷頓認為目前文化之間或文明之間的沖突,主要是世界七種文明的沖突,而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對西方文明世界進行威脅或提出挑戰(zhàn)之觀點。不同的文化或文明之間的沖突,除了發(fā)生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往來之外,在一國之內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不同地域生活文化的群體之間以及不同價值觀的社會團體組織之間亦常會因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價值觀見解之間的差異而引發(fā)沖突或流血暴力事件,有時甚至發(fā)展成屠殺之情勢。例如,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希特勒對猶太人進行屠殺、一九一五年發(fā)生在中亞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以及一九九四年非洲盧旺達大屠殺等歷史事件,皆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悲劇。在臺灣歷史上,亦發(fā)生過不同族群之間的沖突械斗事件;早期明清治理期間即發(fā)生過大陸移民之間以及臺灣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大小規(guī)模不等的族群械斗事件。據(jù)史料記載,臺北縣境內除了原住民與漢人發(fā)生過沖突之外,由福建閩南移入的泉州人與漳州人之間,也往往會因利益或文化習俗不同,在相互往來交流過程之中,因溝通不良而發(fā)生零星或大規(guī)模的械斗沖突,并因此而致使居民死傷無數(shù)。近代臺灣發(fā)生大規(guī)模族群之間的沖突,當屬一九四七年所發(fā)生的“二二八事件”,此事件范圍擴及臺灣大部分區(qū)域,事件對臺灣的影響,至今在政治選舉時亦偶爾會被候選人提出,利用“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分化選民議題,以求獲得特定族群之選票。但隨著臺灣公民社會的逐漸成熟,選民對于選舉時期政治人物炒作的“族群分化”之相關議題已逐漸感到厭惡,不見得會僅僅因候選人族群屬性的身份而給予選票。在上述的沖突事件里,雖然造成每個事件發(fā)生的成因有許多不同,但其歸結根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不同文化與價值觀相異的族群,在相同一個空間地域里,相互交往所產(chǎn)生的摩擦而引起之沖突。因此,如何讓居住在一個空間,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能夠在相同地域里,對彼此的文化產(chǎn)生相互理解、尊重與包容,并和諧的生活在一起,不締是目前社會、國家,甚至國際之間的重要研究議題,亦為作者選擇研究城市文化政策對城市文化建設影響之主要因素。欲使相同地域所居住之不同文化背景族群能和諧、融合的生活在一起,除了隨著時間更迭,不同族群之社會文化能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所形成的相互交流溝通而產(chǎn)生慢慢演進變化之外;最迅速與有效的促進族群融合之方式,便是政府組織的介入,有計劃的制定文化相關政策,并長時期的進行政策推動。一個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與推動,除了可促進城市轄區(qū)內族群融合與社會和諧之外,從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提出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的視角觀之,文化政策的制定與施行對執(zhí)政領導者而言,不外乎是想藉由通過政策宣傳其意識型態(tài)與價值觀,藉由其在政治權力的領導地位,讓廣大的人民在道德和精神方面接受政府一系列的制度規(guī)范、社會價值觀與世界觀等,以便達成其政治統(tǒng)治之目的。此外,文化政策之推廣,亦可獲得民眾對政策制定者所推廣之價值觀的認同感,進而協(xié)助政策領導者“贏得政權”,而使政策領導者能擁有一個能夠開始行使政府“領導權”之首要條件。因此,文化政策的制定與推行,不僅對城市居民有促進融合與和諧之重要作用外,對于政府領導者亦有政治性之實質作用。本文研究封象之主體選擇位于臺灣北部的臺北縣,并將研究觀察的時間點設定在一九八九至二0一0年之間,主要是因為此城市與此時段點具備兩個獨特性。其一,臺北縣為臺灣人口結構最為復雜之城市;另一為臺灣解嚴后與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前的這段期間,臺北縣政府的政府組織、社會政治經(jīng)濟之變遷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轉變等各方面,皆具有當初時代背景的獨特性,這兩個獨特性在臺灣其他縣市不為所見。臺北縣位于臺灣北部,是近十年來全臺人口數(shù)最多的城市,亦是臺北市周邊最重要的衛(wèi)星工業(yè)城市。臺北縣為一個移民城市,居民人口結構組成多元龐雜,其人口結構組成的主要族群大致可分為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與新住民等。除了自明末清初至一九四九年的幾次較大規(guī)模由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漢人之外,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經(jīng)濟結構改變,臺北縣居民亦由全臺各縣市與離島的金門、馬祖與澎湖等離島,以及其他國外移入的民眾所組成。由于城市居民多由外地移入,故臺北縣城市內所居住的不同族群與族群的生活文化相當多采多姿與豐富多元,可說是濃縮了全臺各地與國外的生活文化。加上五0年代隨著國民政府撤遷來臺,源自于大陸各省份的外省族群移入,臺北縣亦增添了中國大陸各地的南北文化。臺北縣在“解嚴后與升格為直轄市前”時期,系政府富時的文化政策推廣相當成功,當時臺北縣政府所制定與推動之文化政策,對城市整體的社會文化影響甚深,有些經(jīng)典之文化政策推廣,甚至促使當?shù)刂幕顒又溶S升國際,亦吸引國際觀光旅客至當?shù)貐⑴c地方的文化活動,諸如平溪鄉(xiāng)的國際天燈節(jié),除了在特定節(jié)令時歲的元宵節(jié)時,吸引來自臺灣各地民眾參與施放天燈與祈福許愿活動之外,平日亦吸引許多國際觀光客至平溪旅游并體驗施放天燈之民俗活動。另外,貢寮鄉(xiāng)的國際海洋音樂祭,在每年夏天會吸引臺灣各地與來自海外其他國家的搖滾樂團參加音樂競賽,連續(xù)數(shù)天之音樂競賽,吸引大批熱愛搖滾樂的音樂愛好者,在活動辦理期間,往往可看到沙灘上布滿參與音樂祭之群眾。此時期所推廣的文化政策影響與傳播,由臺北縣轄區(qū)內的鄉(xiāng)鎮(zhèn),擴大至全縣、全臺甚至擴散至國際,臺北縣在此時期文化政策成功推廣之影響可謂是盛況空前。臺北縣政府在如此豐富龐雜、人文薈萃之社會文化中,在文化政策制定時同時兼顧到不同族群或群體之需求,并且使臺北縣的社會文化各種語境之意象,能夠呈現(xiàn)出臺北縣轄區(qū)內獨特之文化特色,以延續(xù)區(qū)域內之文化習俗發(fā)展、向外推動文化特色并吸引區(qū)域外之民眾了解本地文化,且吸引外地民眾至臺北縣內參與本地文化活動及消費文化相關產(chǎn)品,上述皆是目前臺灣各縣市政府主要關心之政策議題。在二0一0年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改名成為新北市之后,隨著政府組織與組織結構改變,新北市的文化政策推行是否能如同一九八九至二0一0年這段期間文化政策推廣的成功?經(jīng)本文研究后,認為由于政府組織結構改變,“由下而上”的政策制定參考輸入項轉變?yōu)椤坝缮隙隆敝问;因?剛升格成羯直轄市的新北市,在文化政策制定與推廣方面,很難超越“解嚴后與升格前”的臺北系在這段特殊時期所推廣的文化政策。本文研究的結果認為,臺北縣在“解嚴后與升格前”這段時期的文化政策傳播與影響,由于政策制定參考輸入項為“由下而上”之形式,使得文化政策內容具有當?shù)貐^(qū)域的獨特本土特色,促使臺北縣轄區(qū)內二十九鄉(xiāng)鎮(zhèn)市各地域獨特的區(qū)域文化特色,可以藉由文化政策之制定而大放異彩的展現(xiàn)出來;但在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之后,由于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治權力亦隨之轉變,大多數(shù)文化政策制定參考輸入項轉變?yōu)椤坝缮隙隆?多數(shù)政策由官僚體系所制定,進而形成各區(qū)域政策推行內容“統(tǒng)一”的思維模式,故文化政策較不具備“在地”與“本土”之特色與元素。臺北縣“解嚴后與升格前”時期,具有該區(qū)域本地文化色彩“由下而上”的政策制定參考輸入形式,亦成為“空前絕后”的特殊現(xiàn)象。本文開篇緒論敘述本文的研究緣起、課題選擇意義與實用價值、當前相關課題研究之文獻綜述、本論文研究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并且對論文中新概念的引用、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論文內容與結構等進行闡述。在論文正文部分,共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探討文化對城市之意義與重要性、第二章綜述臺北縣社會結構概況、第三章探討臺北縣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傳播、第四章敘述自一九八九年至二0一0年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前,針對臺北縣三位縣長一尤清時期、蘇貞昌時期與周錫瑋時期等,不同政治領導人的文化政策制定核心與風格進行剖析,并歸納整理與探究此時期的幾個經(jīng)典文化政策案例、第五章探討臺北縣文化政策傳播對民眾之影響與社會文化建構。本篇論文主要是在探討臺北縣自一九八九年至二0一0年所推廣之文化政策,對臺北縣城市文化建設之影響。在探討文化政策之前,需要先對文化之定義與文化研究之歷程進行了解,才能對文化政策的內涵與內容有所認識。因此,在本文第一章探討文化對城市之意義與重要性的內容中,對文化之定義、文化研究之發(fā)展歷程與文化政策制定對城市之重要性等面向進行探討與闡述。對文化進行相關論述之后,再對本文研究主體—臺北縣,進行社會結構背景之探究。因為,只有使讀者對臺北縣社會結構清楚了解,并且對此城市社會文化有具體概念之后,才能夠更加深入探討臺北縣政府所制定的文化政策意義、內涵與目的。故本文第二章安排臺北縣之歷史沿革與社會結構進行探討,針對臺北縣之歷史沿革與社會結構進行歷史文本分析。本文所指涉臺北縣的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主要是對于臺北縣社會結構之歷史沿革與變遷、在地語言分布概況、宗教信仰概況、社會習俗與經(jīng)濟環(huán)境結進行分析,而非傳統(tǒng)社會學中廣泛定義所指涉的家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城鄉(xiāng)結構與區(qū)域結構等,或是社會學中所指涉的社會階層之狹義定義。本文前兩章對于文化與臺北縣社會背景進行系統(tǒng)性的歷史文本分析與梳理之后,第三章進入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傳播探究,針對臺北縣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傳播進行相關分析。首先對政策與傳播進行探究,探討要如何有系統(tǒng)的研究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傳播,才能清晰的理解城市文化政策建構的輪廓。本文研究政府政策制定的研究框架,主要是使用“文本與檔案分析”、“網(wǎng)際網(wǎng)路與政治研究”及“菁英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利用政府出版的刊物、書籍與報章雜志,來觀察政府文化政策的公告宣傳與執(zhí)行過程。本文依據(jù)對不同時期的文化政策,所進行文本分析之研究、觀察與歸納,得出的結論即為文化政策傳播對社會文化產(chǎn)生影響共可分為三種社會現(xiàn)象:混合、融合與化合;故本文提出由混合、融合與化合之三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作為研究“政策對于社會文化作用而產(chǎn)生之社會現(xiàn)象闡釋,可以更加清晰的說明與分析社會文化在政府推行文化政策之下所產(chǎn)生的文化特微。在混合階段,各族群雖然居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地域空間內,但卻較不進行或極少進行相互交流彼此之族群文化,而各自發(fā)展與維持自己原有族群之語言、宗教、生活習慣與原鄉(xiāng)風俗等社會文化。故在此時期內,容易會因為各族群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不同,在相互往來與溝通上容易出現(xiàn)障礙,當相互之間涉及到利益沖突時,在兩者之間更容易引起糾紛,甚至升級到暴力沖突之情勢。在融合時期可觀察到之城市文化現(xiàn)象,即為一個族群中除了故有族群的文化習俗之外,在其日常生活起居中,亦融入了其他族群之生活習慣或文化風俗,并在平日生活內會透過行為或思想而展現(xiàn)出來;线@個名詞,在此主要意指為相異之物質或精神上的融合,經(jīng)化學作用的過程后產(chǎn)生新的態(tài)樣。就如同化學程式的作用,諸如“兩個氫氣分子(2H2)”加上“氧(02)”,按照比例混合,則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水”(H20)。同樣地,將“化合”這個概念用于觀察、解釋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就能較輕易且明確地定義出不同族群文化,在特定地域空間中,經(jīng)過交流與溝通后,相互對彼此的部分文化具有相當程度之認同,并將認同或欣賞之異族文化融入至自己本族文化中。吾人從事文化研究時,透過作者所提出的混合、融合與化合等三個觀察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之指標,作為論述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之說明,便可簡潔的對一個社會文化概況做初步之定義。第四章邁向多元化之城市,則是經(jīng)前三章對于文化、臺北縣歷史與社會背景、政策制定與傳播等相關內容進行梳理之后,再依時間縱軸為主體,自一九八九年至二0一O年,解嚴后與升格直轄市前的臺北縣縣長任期內之文化政策制定風格與推動形式進行介紹,由尤清時期(1989年-1997年)開始施行“去中心化”之文化政策、蘇貞昌時期(1997年-2005年)所推行“一鄉(xiāng)一特色”之文化建設藍圖,以及周錫瑋時期(2005年-2010年)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為文本分析之時間縱軸,菟集官方出版書籍、縣長每年度向縣議會所做的市政規(guī)劃報告書、縣政府年度預算書等資料,作為文本分析之框架,以求有系統(tǒng)的梳理分散在各出版刊物與官方報告書之中的龐雜文化政策制定之相關資料。最后再將一九八九年至二0一0年這段時期,在實務上具有重大傳播影響力之經(jīng)典文化政策案例進行整理與分析。本論文的最后一章(第五章)政策傳播之認同與社會文化建構,內容分為政策的宣傳與說服、政策傳播與社會語境之建構、政策傳播認同、文化政策傳播與城市認同等三個面向探討。臺北縣這個城市在一九八九年—二0一0年的部分文化建設之成果,不僅建立了臺北縣社會文化之藍圖,其文化政策傳播效力亦影響全臺各地;甚至,如前所述,其傳播效力還延伸至國際海外,此時期文化政策推行之獨特性可說是“空前絕后”,這個特殊時期在學術研究領域里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本文所探究之主題在實務上,亦有提供給政府組織參考、制定及推行文化政策之實用價值。目前關于本文主題的相關探討與研究,在學術上不論是國外或是兩岸三地,仍然處于方興未艾之情況,目前尚未有學者進行相關之專題研究。作者認為與本文主題相關之研究在目前的學術領域內尚呈現(xiàn)著相關主題探究稀缺之狀態(tài),主要原因為文化、政策與傳播等研究為跨科際研究,研究范圍與內容較為復雜。另政府機關組織與行政體系龐大且復雜,研究者需具備與熟稔政府組織運作之相關專業(yè)知識。此外,與文本研究分析之相關資料菟集與取得不易(例如,縣政府年度預算書、年度施政報告書),公部門施政報告或官方出版刊物等出版物在一般圖書館并無典藏。因此,這部份之相關研究課題,對許多研究者而言,會因其復雜性而望之卻步。前所敘述之問題,亦是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此外,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菁英訪談法,有時亦受限于被訪問者由于種種原因而遭受拒訪,故本文訪談之對象有其局限性,僅就部分重要的政策制定關鍵參與者進行訪談,亦為文本資料與菁英訪談所提供資分析不足之處。此外,由于一九八九年至二0一0年臺北縣二十九鄉(xiāng)鎮(zhèn)市各自制定的地方文化政策數(shù)量太多及范圍太大,由于研究的時間、預算、體力與篇幅限制,作者無法進行全面性的系統(tǒng)梳理,僅能針對縣政府與二十九鄉(xiāng)鎮(zhèn)市公所共同推廣的“一鄉(xiāng)一特色”成功經(jīng)典案例進行分析,亦為本文不足之處。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除了前述在研究過程中歸納總結而提出由“混合、融合與化合”三個觀察面向作為社會文化研究觀察論述之觀點外,亦在理論分析架構部分提出采用政治學領域著名學者大衛(wèi)·伊斯頓(David Easton)“政治系統(tǒng)”理論作為基礎,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政策與傳播系統(tǒng)”(見第四章)作為本文研究文化政策傳播之框架。有別于傳統(tǒng)傳播學研究所使用的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編碼·解碼”理論作為分析之框架,作者認為要研究政治訊息的傳播與政策制定相互之間之關系,就要從政治學者伊斯頓的系統(tǒng)理論為研究基礎之框架,才能更加全面、清晰與完整的理解政策制定與傳播之間的內在與外在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與關連性。在本文中先進行說明伊斯頓(D. Easton)的“政治系統(tǒng)理論”是如何觀察政策制定,由政府機關、地方團體及個人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與運作,最后產(chǎn)出政策。再觀察政策執(zhí)行對社會影響,并將意見反饋到運作的系統(tǒng)中,再重新影響政策制定或修改,最后重新開始另一個新的政策制定循環(huán)。但伊斯頓(D. Easton)的“政治系統(tǒng)理論”在“政策輸出的接收者”(訊息受眾)部分僅就“政策輸出接收者”將政策訊息轉化成“意見反饋(feed back) "回將意見返回政治系統(tǒng),并沒有討論“政策輸出接收者”將“意見反饋(feed back)"的訊息傳播至“環(huán)境”中。然而,在現(xiàn)今新媒介廣泛被應用的社會,“訊息受眾”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在第四章討論),故本文借用伊斯頓的政治系統(tǒng)理論作為觀察研究的理論基礎,發(fā)展出新的“政策與傳播系統(tǒng)”的模型,這樣的創(chuàng)新研究思路或許可以為政治傳播學理論進行適當?shù)难a充,獲得比較完整的科學結論。
【圖文】:
其中核一廠、核二廠與核四廠皆設立在臺北縣境內。因此,臺北縣市經(jīng)常成逡逑為反核運動抗爭的主要戰(zhàn)場。繼一九韋九年美國里島核電廠"大規(guī)?罩懈e义仙涫鹿剩c一九八六年史上最嚴重的核災"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其對環(huán)境與周逡逑邊國家影響甚矩。同一時間,臺灣各地的發(fā)電與總供電量,核能發(fā)電己占所有發(fā)逡逑電量的百分之五十的情形下,臺灣電力公司加緊編列一千七百億新臺幣的預算,逡逑再次提出貢寮核四發(fā)電廠的計畫。一九八六年,約百位民眾到位于臺北市的臺灣逡逑電力公司大樓前抗議,并舉行公開反核演講,此次為臺灣反核史上的第一次聚眾逡逑抗議。從一九八六年至二0—H年,由于各方意見與抗議,目前核四廠處于停建狀逡逑態(tài)且尚未興建完工,核四廠是否繼續(xù)蓋下去,目前仍未有確定結果,未來可能會逡逑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核四廠的去留W。逡逑
取得更多的反核支持者的效果更為彰顯。逡逑醉1喊I,巧:逡逑mEWT邋m邋/'邋~栧澹懾義希聄2勇J,逡逑lB|?r邋■邋8邐■邋J邋■苗邐、邐-1逡逑媂sh~|;巧逡逑2012邋NO邋SUKBS邐S逡逑-*玄■呼巧巧孩:i■送姚州樹、々S巧S逡逑lifK邋Ifft邋餅d冢捍吻懾澹兀罰』澹,辶x希閩閿誶汕殺G汕傘┣傷擔菏誶桑訆WI靡litcs逡逑呭—巧邋THE邋WALL邋MUSIC逡逑《2012/08/22邋-邋2012/09口}r逡逑圖2-2:為2013廢核游行海報I'll邐圖2-3:為反核的海報聯(lián)展W逡逑反核團體除了在臺北縣內舉辦活動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進行"置入性行銷"的宣傳逡逑理念,例如:貢寮海洋音樂祭的現(xiàn)場,將愛音樂、愛海洋、環(huán)境保護凈灘活動加逡逑上反核宣傳。反核團體人±每年亦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游行活動,其形式非常逡逑多元,可能是騎自行車活動、可能是紀錄片展、路跑、游行等各種方式。反核這逡逑個社會運動,通常會將臺北縣轄區(qū)內作為社會運動進行的主要空間,,但大型的活逡逑動亦會將活動巧圍擴大與串連到臺灣其他縣市。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核能電廠的逡逑政策是政府制定與推行的政策,但是常常在臺北縣政府舉辦的活動中,亦會出現(xiàn)逡逑由民眾組織的反核團體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206;G129
本文編號:2616921
【圖文】:
其中核一廠、核二廠與核四廠皆設立在臺北縣境內。因此,臺北縣市經(jīng)常成逡逑為反核運動抗爭的主要戰(zhàn)場。繼一九韋九年美國里島核電廠"大規(guī)?罩懈e义仙涫鹿剩c一九八六年史上最嚴重的核災"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其對環(huán)境與周逡逑邊國家影響甚矩。同一時間,臺灣各地的發(fā)電與總供電量,核能發(fā)電己占所有發(fā)逡逑電量的百分之五十的情形下,臺灣電力公司加緊編列一千七百億新臺幣的預算,逡逑再次提出貢寮核四發(fā)電廠的計畫。一九八六年,約百位民眾到位于臺北市的臺灣逡逑電力公司大樓前抗議,并舉行公開反核演講,此次為臺灣反核史上的第一次聚眾逡逑抗議。從一九八六年至二0—H年,由于各方意見與抗議,目前核四廠處于停建狀逡逑態(tài)且尚未興建完工,核四廠是否繼續(xù)蓋下去,目前仍未有確定結果,未來可能會逡逑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核四廠的去留W。逡逑
取得更多的反核支持者的效果更為彰顯。逡逑醉1喊I,巧:逡逑mEWT邋m邋/'邋~栧澹懾義希聄2勇J,逡逑lB|?r邋■邋8邐■邋J邋■苗邐、邐-1逡逑媂sh~|;巧逡逑2012邋NO邋SUKBS邐S逡逑-*玄■呼巧巧孩:i■送姚州樹、々S巧S逡逑lifK邋Ifft邋餅d冢捍吻懾澹兀罰』澹,辶x希閩閿誶汕殺G汕傘┣傷擔菏誶桑訆WI靡litcs逡逑呭—巧邋THE邋WALL邋MUSIC逡逑《2012/08/22邋-邋2012/09口}r逡逑圖2-2:為2013廢核游行海報I'll邐圖2-3:為反核的海報聯(lián)展W逡逑反核團體除了在臺北縣內舉辦活動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進行"置入性行銷"的宣傳逡逑理念,例如:貢寮海洋音樂祭的現(xiàn)場,將愛音樂、愛海洋、環(huán)境保護凈灘活動加逡逑上反核宣傳。反核團體人±每年亦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游行活動,其形式非常逡逑多元,可能是騎自行車活動、可能是紀錄片展、路跑、游行等各種方式。反核這逡逑個社會運動,通常會將臺北縣轄區(qū)內作為社會運動進行的主要空間,,但大型的活逡逑動亦會將活動巧圍擴大與串連到臺灣其他縣市。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核能電廠的逡逑政策是政府制定與推行的政策,但是常常在臺北縣政府舉辦的活動中,亦會出現(xiàn)逡逑由民眾組織的反核團體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206;G129
本文編號:2616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61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