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報》的科技新聞傳播特色探析(2000
本文關鍵詞:《電腦報》的科技新聞傳播特色探析(2000-2010),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復旦大學》 2010年
《電腦報》的科技新聞傳播特色探析(2000-2010)
王煜
【摘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IT是當今科技的最前沿部分,是中國第一大產業(yè),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IT報刊作為科技新聞傳播的媒介,對于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國民素質,讓科技更好地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服務,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的IT報刊里,《電腦報》源于重慶,最初是一份“科普小報”,可謂“草根出身”,卻能在競爭中異軍突起,戰(zhàn)勝在起始資源上優(yōu)于自己的其他同行業(yè)報刊,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中國第一IT權威媒體”。其科技新聞傳播的特色是什么?對同行業(yè)報刊乃至整個傳媒業(yè)的新聞傳播有何啟發(fā)?這是本文要探析的問題。 本文采用實地考察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電腦報》十年來的科技新聞進行了個案研究,得出的結論是:1、《電腦報》從創(chuàng)刊開始就明晰了以推進“公眾理解科學”式的科普為自身的辦報理念,十八年來一以貫之,以服務讀者為報紙采編最基本和最高的原則。2、在堅持自身專業(yè)特色與為讀者提供新聞、為讀者維權之間做到了較好的平衡。3、擁有與其自身特色相適應的編輯體制和傳統(tǒng)。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2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田秋生;《南方周末》的輿論監(jiān)督特色[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年05期
2 劉爽;;沖擊力是版式創(chuàng)新的第一訴求[J];青年記者;2006年14期
3 閆肖鋒;;微閱讀時代[J];青年記者;2009年27期
4 姜奇平;回顧中國IT報道[J];中國記者;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姚斐;張俊瑩;李哲;;農村科技視頻數據庫建設分析及探討[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1年04期
2 葛忠明;論科學擴大的必要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彭啟福;論科學的目標追求[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陳玉璽;知識創(chuàng)新及其認識活動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王端慶;大學生學習改革的宏觀背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毛國紅;;學改論綱[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楊青山;;構建娛樂新聞傳播的新空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潘文靜;;廣告語境對廣告?zhèn)鞑サ挠绊慬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9 馬麗蓉;;“9·11”后的美歐清真寺與穆斯林移民問題[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1期
10 李潔紅;;新信息環(huán)境下文獻保障體系模式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淑梅;李淑云;;論哈羅德·拉斯韋爾“五W”傳播模式視野下的托馬斯·阿奎那美學思想[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云海;謝俊祥;;從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角度議科技館科教活動創(chuàng)新[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則淵;朱曉宇;;國際科學計量學及其姊妹學科的計量與圖譜[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君;;圖書館學研究的價值取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楊艷珊;;伊萊休·卡茨傳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6 王巧慧;黃斌;;默頓科學精神氣質的現(xiàn)實性[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7 鄔曉燕;;當代文化危機和科學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盧立峰;李兆友;;論科技創(chuàng)新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影響[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10 程海東;陳多聞;;技術使用的本質分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2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常海慶;媒體規(guī)模經濟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5 王秋蘋;當代中國報業(yè)競爭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9 劉輝;科研誠信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燕華;大學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現(xiàn)青;《體壇周報》NBA報道現(xiàn)狀及報道特點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余祥鵬;黨報品牌戰(zhàn)略與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袁偉;我國公共危機中媒體管理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宿敏;關于報業(yè)的媒介融合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錢紅波;地市級交通廣播品牌戰(zhàn)略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陳蕾;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品牌戰(zhàn)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汪慧珍;新聞故事化報道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小霞;電視欄目的品牌傳播[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同;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看網絡論壇中網民話語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李華;災難性新聞中模糊修辭的運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軍;王海云;張士瑩;;打牢科技新聞傳播者的功底[J];新聞愛好者;2010年03期
2 譚惠榮;;增加科技新聞的知識含量[J];青年記者;1999年06期
3 鄭保章,劉乃仲;試論科技新聞傳播如何實現(xiàn)社會化及大眾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丁艷艷;;科技新聞寫作技巧探析[J];寫作;2009年17期
5 張通生;;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科技新聞傳播[J];新聞愛好者;2009年16期
6 李堯鵬;;近十年中國大陸科技新聞傳播研究述評——以對《中國期刊網》1995-2004年有關文獻的內容分析為依據[J];新聞大學;2005年04期
7 別拓倫;別特;;新時期科技新聞傳播理念創(chuàng)新[J];中國記者;2008年06期
8 楊軍;;如何增強科技新聞的可讀性[J];新聞三昧;2004年03期
9 王逸濤;;特殊傳播情境中的審美性表述與人文化敘事——隨“遠望三號海上航天測量船”報道“神六”感悟[J];新聞記者;2005年12期
10 應向偉;;“平坦的世界”中科技新聞的傳播空間[J];新聞戰(zhàn)線;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俊卿;高樺;;科技手機報與科技新聞傳播新載體發(fā)展探討[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五屆一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篇)[C];2009年
2 王慧琳;;“公眾理解科學”視角下的體育與公眾理解[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高哈·拉扎;蘇吉·辛格;;印度25年來公眾理解科學研究及科學傳播簡史[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紅林;;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傳播之我見[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09年論文集[C];2009年
5 李紅林;曾國屏;;對米勒體系發(fā)展演變的考察——基于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的分析[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6 王云崗;;公眾理解科學與西藏科學普及[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7 卞毓麟;;新時期的天文教育和普及[A];新世紀天文發(fā)展方向研討暨中國天文學會第二屆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2年
8 何建華;林河山;;“讓公眾理解科學”的憲政之維[A];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 防范抵御邪教 促進社會和諧——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張瑞賢;張衛(wèi);;中醫(yī)科普要“科學”[A];2007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文集[C];2007年
10 劉培會;;國外科技館展示多樣性對我們的啟示[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西部科普場館建設與發(fā)展[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N];電腦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徐曇;[N];中國經營報;2002年
3 李敏;[N];國際商報;2004年
4 記者 章平;[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徐遠志;[N];電腦報;2008年
6 ;[N];電腦報;2010年
7 上海創(chuàng)源計算機信息安全有限公司;[N];電腦報;2001年
8 本報特約記者 力航;[N];電腦報;2003年
9 ;[N];電腦報;2004年
10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胡喆;[N];電腦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張紅方;我國社會熱點事件與科學普及的互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2 劉萱;基于PUS指標的“科學文化”指數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尹兆鵬;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毛寶銘;科技政策的公眾參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張婷;科學傳播研究的可視化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劉新芳;當代中國科普史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7 鄭保章;我國科技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的評價與調控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煜;《電腦報》的科技新聞傳播特色探析(2000-2010)[D];復旦大學;2010年
2 李彩霞;中國科技新聞傳播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3 吳永懿;科技新聞傳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對策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4 顏美群;論科技新聞人文化傳播[D];廣西大學;2008年
5 邱銳;《科學時報》與《科技日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報道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6 黃時進;農村公眾理解科學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互動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7 劉湘竹;透過“公眾理解科學”發(fā)展歷程探討發(fā)展特點[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8 楊勇;對科學的理解與信任[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9 史曉雷;科學傳播的演變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10 周洪昌;公眾科普教育模式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電腦報》的科技新聞傳播特色探析(2000-2010),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3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5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