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料庫的中美恭維言語行為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語料庫的中美恭維言語行為對比研究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自提出以來,便在當今語用學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并受到語言學家和學者的大量關注。言語行為是指“人們?yōu)閷崿F(xiàn)交際目的而在具體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根據(jù)說話者目的不同可分為恭維、道歉、命令、請求、承諾、拒絕等言語行為。其中,恭維語使用比較頻繁,在人類的言語交際中起著問候、鼓勵、打開話題及緩解矛盾的作用。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豐富的恭維語,然而由于風俗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不同,中美兩國對恭維語的理解和使用也不盡相同,為防止不恰當?shù)墓ЬS語應用可能造成的跨文化誤解,有必要對中美恭維語之間的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從而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能力。國內(nèi)外對各種言語行為包括恭維語的探討較多,但是針對恭維語的對比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選擇中國和美國語言環(huán)境下的恭維語作為主題進行對比研究;谘哉Z行為理論、禮貌原則以及面子理論等理論框架,本文通過自建語料庫,選取《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和《美國好聲音》第九季各8集內(nèi)容,對其中的恭維言語行為(包括應答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給予和接受恭維語的有效途徑,挖掘中美恭維語之間不同點的內(nèi)在文化原因,并給出對跨文化交際的啟示。本文主要采用對話和話語分析方法,對語料庫中收集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中美恭維言語行為在話題選擇、語義模式、句法模式和應答策略方面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不同的側重點。話題選擇上,漢語恭維語和美語恭維語都側重于能力話題,但是漢語更多地選擇個性和特點進行恭維,而美語更多對外貌和所有進行恭維;在語義模式和句法模式上,漢語恭維語和美語恭維語大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程式化,但是漢語側重于使用中國式成語,而美語則喜歡使用動詞,漢語大多使用‘'NP/PRON+V+(intensifier)+ADJ",美語側重于使用"I+(intensifier)+like/love +NP";應答策略方面,漢語和恭維語都較多使用“接受”和“不回應”,但是漢語使用更多間接回應,而美語使用更多直接回應。語言和文化總是息息相關,因此漢語和美語之間的存在恭維言語行為差異充分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強調(diào)集體主義思想,而美國注重個人主義思想。本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理解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恭維語并正確使用恭維語,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語料庫 恭維言語行為 對比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36;H313
【目錄】:
- Abstract8-10
- 摘要10-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5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5-17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31
- 2.1 Compliments18-25
- 2.1.1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Compliments18-21
- 2.1.2 Compliment Topic21-22
- 2.1.3 Compliment Pattern22-23
- 2.1.4 Compliment Response23-25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liments25-29
- 2.2.1 Studies Abroad25-27
- 2.2.2 Studies at Home27-29
- 2.3 Research Gap29-3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1-40
- 3.1 Speech Act Theory31-34
- 3.1.1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31-33
- 3.1.2 Searle's Speech Act Theory33-34
- 3.2 Politeness Principle34-40
- 3.2.1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Principle35-37
- 3.2.2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37-38
- 3.2.3 Gu Yueguo's Politeness Principle38-40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40-43
- 4.1 Research Questions40-41
- 4.2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41-43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43-71
- 5.1 Compliment Topics of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43-47
- 5.1.1 Compliment Topics of Chinese Compliments43-44
- 5.1.2 Compliment Topics of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44-46
- 5.1.3 Contrast of Compliment Topics between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46-47
- 5.2 Seman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Compliments47-56
- 5.2.1 Seman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mpliments47-52
- 5.2.2 Semantic Patterns of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52-54
- 5.2.3 Contrast of Semantic Patterns between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54-56
- 5.3 Syntac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 4456-62
- 5.3.1 Syntac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mpliments57-59
- 5.3.2 Syntactic Patterns of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59-61
- 5.3.3 Contrast of Syntactic Patterns between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61-62
- 5.4 Compliment Responses of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62-67
- 5.4.1 Compliment Responses of Chinese Compliments63-64
- 5.4.2 Compliment Responses of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64-66
- 5.4.3 Contrast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between Chinese Compliments and American English Compliments66-67
- 5.5 Underlying Reasons and Implications67-71
- 5.5.1 Underlying Reasons67-69
- 5.5.2 Implications69-71
- Chapter Six Conclusions71-75
- 6.1 Major Findings71-73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73-75
- References75-80
- Acknowledgements80-81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涂青;淺談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能力[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8期
2 劉衛(wèi)兵;;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行為[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3 王愛華,吳貴涼;對英漢拒絕言語行為直接性層面的調(diào)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付習濤;論言語行為的性質(zhì)[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5 錢樂奕;道歉言語行為中請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劉思;樊葳葳;;言語行為集理論及其應用初探[J];外語教育;2005年00期
7 胡方芳;;對言語行為構成規(guī)則的重新思考[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劉瓊;殷正坤;;虛構話語是一種言語行為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9 張晶;危鳴輝;;英漢外交語篇言語行為構建及其異同[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6期
10 沈志;;請求言語行為面面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陳咪咪;;批評言語行為中日對照研究——以電視劇為題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論言語行為“得體性”探討中的概念混亂[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鄭立華;;試論言語行為的社會意義[A];中國社會語言學(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葉華;;醫(yī)生言語行為淺析[A];2008年浙江省神經(jīng)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唐炎;龔堅;郭禮;張新;;基于言語行為的體育教師課堂角色的實證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別、權勢與禮貌策略在漢語請求、拒絕言語行為中的表現(xiàn)[A];中國社會語言學(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陳俊;張積家;張艷輝;;教師管教言語行為語效的比較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語的言語行為與作用[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9 黃永紅;;群體文化和個體文化在言語行為中的體現(xiàn)[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蕊;漢語“說”類言語行為標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文兵;漢英維護言語行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禮勇;中國人言語行為的社會學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4 關英明;現(xiàn)代漢語致歉言語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5 尚曉明;人和世界語境中的言語行為建構與透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言語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明煒;會話的交互言語行為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段蕓;言語行為語力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崔蓬克;言語行為視角下的政府微博語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10 曾莉;非規(guī)約間接否定:作為語用策略的言語行為[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樹偉;俄語言語交際中的“高興”類言語行為[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2 伊曼;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行為[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3 洪姍;中澳大學生警告言語行為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4 何雪艷;《紅樓夢》修辭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5年
5 張寧;基于FIAS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言語行為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5年
6 靳鈺;[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年
7 邱竹;拒絕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8 林箭;政治職場會話中的虛假禮貌言語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黃海艷;霍桑短篇小說中人物言語的翻譯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10 劉馨;中學地理優(yōu)質(zhì)課課堂師生言語行為互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77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97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