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漢語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

發(fā)布時間:2017-09-14 21:42

  本文關鍵詞:漢語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


  更多相關文章: 動結式 結果補語 致使關系 語義指向


【摘要】:動結式是漢語中普遍使用的句法形式,也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習得的難點之一。文章以動結式的指稱關系類型為切入點,在分析語料的基礎上考察漢語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現(xiàn)對應于漢語動結式結構的維吾爾語表達在語言的表層形成了一個從并列謂語結構到光桿動詞的連續(xù)狀態(tài),說明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對應形式,存在一個由"實"到"虛"的語法化進程。
【作者單位】: 喀什大學中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
【關鍵詞】動結式 結果補語 致使關系 語義指向
【基金】:喀什師范學院2012年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維吾爾語言”(KSZG1201) 北京語言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資助項目資助
【分類號】:H215
【正文快照】: 結果范疇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共性范疇,在不同語言的句法關系中表達方式各不相同,但在表達同一語義時總可以找到一些對應規(guī)律。漢語結果范疇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動結式”(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也稱“述結式1”或“V-R式”,是指“砍傷”、“學會”、“喝醉”、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袁毓林;;述結式配價的控制—還原分析[J];中國語文;2001年05期

2 陸儉明;述補結構的復雜性——《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序[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申向陽;;九寨溝方言“把”字句及“給”字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3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施發(fā)筆;試論《水滸傳》介詞避復的技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7 阮緒和;形名偏正結構的語法功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嘉憶;;漢譯英口譯材料的難度判斷[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殷國光;華建光;;《莊子》動詞配價研究[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3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4 沈煥生;朱磊;;基于信息內(nèi)容的關鍵詞抽取研究[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wǎng)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5 呂曉玲;;閩南方言南安話的類結構助詞“得”、“說”、“伊”、“通”[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肖傳芬;;從形式機制談語篇詞匯銜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田長生;;淺談《論語》中的復疊現(xiàn)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構轉(zhuǎn)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曉花;英漢指稱照應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婧一;元代筆記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曹萍;府城官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春宏;;動結式形成過程中配位方式的演變[J];中國語文;2004年06期

2 熊仲儒;劉麗萍;;漢語動結式的核心[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熊仲儒;劉麗萍;;動結式的論元實現(xiàn)[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2期

4 劉街生;;動結式組構的成分及其關系探討[J];語言研究;2006年02期

5 吳茂剛;;近二十年來動結式研究述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6 彭國珍;;偏離類動結式的句法特性[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林燕;徐興勝;;漢語動結式復合詞的派生問題[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任俊紅;;漢語動結式存在的認知理據(jù)[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林燕;;動結式復合詞的核心問題[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趙琪;;英漢動結式的共性與個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傅愛平;;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動結式譯文的分析[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動結式的配價分析[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3 孫英杰;;動結式的語義、論元結構及補語指向[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楊潔;;“V著(zháo)”與“V到”的替換條件及其動因分析[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羅思明;英漢動結式的認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何玲;英漢動結構式增效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3 宋文輝;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配價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趙琪;英漢動結構式的論元實現(xiàn)[D];復旦大學;2009年

5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6 張翼;復合動詞和及物結構[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查方;動結式“V滿”及相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美玲;動結式和可能式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3 梁彤;動結式的配位方式及相關句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方亞;致使義動結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薛李;動結式“V穿”及其相關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崔辰而;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的致使義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李連芳;印尼學生漢語動結式理解與輸出情況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王鑫;有關“動_1+動_2”類動結式的幾個問題[D];山西大學;2003年

9 鄭堯;動結式的語用解釋及其進入相關句式的原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白燕;基于對比分析的朝鮮族學生動結式習得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85253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85253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4bb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