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原初讀音
本文關(guān)鍵詞:甲骨文的原初讀音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原初甲骨文 拼形 字根兮乎于可且工 切韻 原初讀音
【摘要】:四千年來中華文字一直是"拼形"文字,如此形成了東西方截然不同的特色。"拼形"以圖像為主,而沒有分解出音素拼音,難以運用比較語音的方法重擬甲金文的音位結(jié)構(gòu)和聲韻系統(tǒng)。如果僅利用《切韻》音系和周秦韻文《詩經(jīng)》等資料,無法解決甲骨文的構(gòu)擬問題。本文從甲金文觀察原初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印跡,參照共源異流的瑪雅文,試圖另辟蹊徑,破譯甲骨文的原初讀音。以"兮■■■乎■于■■■可■且■■■工■"等字根為例,著手解開甲骨文嘆詞、語助詞"兮"之謎團,認為甲骨文兮■、于■、乎■、可■,跟"于"為字根的"宇■、吁■、竽■、盂■、迂■、夸■、冿■",以"乎"為字根的"哣■、呼■、號哶■",以"可"為字根的"河■、柯■、何■、荷■、阿■"等,在原初的甲金文中應(yīng)該是讀音相通(相同或相近)的。甲骨文"宜■"與"俎■■"同源,后來的音、義都發(fā)生變化;篆文阻■是齊語(齊國方言),這也說明商周時代甲骨文金文的各地讀音尚未能統(tǒng)一。原初甲骨文"工■"字形有多種字義:它也表示天干第九位"壬(后為■)",又同巫(后為■),又同"巨(后為■■)"。可見,大約3600年前的原初甲骨文的"形、音、義"尚在早期萌芽、形成的狀態(tài)之中。我們?nèi)粢角?600年前的甲骨文原初讀音,絕不可能準確地運用國際音標"構(gòu)擬"或"重構(gòu)"一個完全標準語音系統(tǒng)。我們只可做到基本上、大致地描繪甲骨文原初讀音的輪廓、概貌,從一片混沌之中,盡可能科學地去偽求真,探尋甲骨文原初讀音的"象"和"物",即接近真相。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大家進一步論證、研討。
【關(guān)鍵詞】: 原初甲骨文 拼形 字根兮乎于可且工 切韻 原初讀音
【分類號】:K877.1;H11
【正文快照】: 原初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印跡人類各族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具有共性與個性;如閃含語系、印歐語系,都有各自獨特的歷程。近百年來對于印歐語系的古音構(gòu)擬已經(jīng)積累了豐碩的成果;由此,眾多學者企圖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構(gòu)擬甲金文“上古音”;但是,閃含語系、印歐語系各種文字都演化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艷;;美洲印第安語系假說[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2 曹國華;;語言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美國印第安語言研究(英文)[J];海外英語;2011年12期
3 孫競;;美洲印第安語言的歷史變遷[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12期
4 張禾;瑪雅文字和96字碑[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4期
5 戴慶廈;汪鋒;;李方桂先生的印第安語研究[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修松;先秦秦漢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2 張禾;;瑪雅文字的破譯:方法與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李修松;;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的主要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4 郭淑新;論胡適倡導(dǎo)的文學革命的哲學意蘊[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徐道彬;;朱熹在徽州本土遭遇的尷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于世勛;;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淺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盧毅;“整理國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楊福瑞;;試論巫覡集團在紅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權(quán)地位[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9 李艷;;格林伯格和多邊比較法的應(yīng)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崔存明;;論作為學術(shù)思潮的觀念史研究方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馮時;;郭沫若《金文所無考》補正[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王文華;丁蘭坡;;大師姑夏代城址的發(fā)掘和研究[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蘊智;;商代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流傳與研究[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張懷通;;由“允哉”看《逸周書》相關(guān)篇章的制作時代[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5 虞寧;;說甲骨卜辭中的“室”[A];文物建筑論文集(第2輯)[C];2009年
6 劉興林;;從祭祀用牲看殷商畜牧業(yè)[A];中國《活獸慈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黃益飛;;郭沫若與禮制研究[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與郭沫若研究”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海靜;20世紀前半期的清學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劉秀慧;《淮南子》與漢初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莊庭蘭;中日墨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劉克兵;朱熹知識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5 王廷信;中國戲劇之發(fā)生——以宗教為視角[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0年
6 曹書杰;后稷傳說與稷祀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8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shù)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10 陳立群;先秦天人觀念的變遷與審美意識的醞釀[D];復(fù)旦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f替,
本文編號:7586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75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