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會意學說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7 07:25
現(xiàn)代學界對于會意的研究已較為全面深入,但是對于清代會意學說的研究卻相當欠缺?傮w來看,目前學界所論及的清代學人共16人,還有39人沒有進入研究視野。要將會意研究推向深入,就需要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清代的會意研究在古代會意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目前學界對于清代會意學說的認識僅停留在個別大家的觀點之上。對清代會意學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不僅有利于推動現(xiàn)代會意研究,而且對于編寫六書學史、文字學史都有重要參考價值。有鑒于此,我們擬對整個清代眾多學人的會意學說進行搜集整理,以期深入分析其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描寫出整個清代會意學說的面貌,發(fā)掘其蘊涵的價值,對其作一個總結,為現(xiàn)代會意研究及六書學史研究打好基礎。我們先搜集了目前所能找到的清代論及會意的所有著作,進而從大量《說文》學、六書學、文字學著述中爬梳出會意觀點,以期把整個清代學人的會意觀點-網(wǎng)打盡。以此為基礎,分別從清代對會意的界定和分類兩個方面,對每一個觀點用心理解、仔細分析。在會意界定方面,從眾多的定義中總結出4種基本觀點:合字義說、合形見意說、合本字形義說和合文表虛意說。然后按時間先后順序?qū)γ恳挥^點進行描寫。在會意分類方面,從...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清代會意研究著述綜覽
第一節(jié) 冠以“六書”、“會意”之名且論及會意的著作
第二節(jié) 未冠以“六書”、“會意”之名但論及會意的著作
第三節(jié) 雖冠以“六書”之名但未論及會意及失傳的著作
第二章 清代會意界定研究
第一節(jié) 合字義說
第二節(jié) 合形見意說
第三節(jié) 合本字形義說
第四節(jié) 合文表虛意說
第三章 清代會意字分類研究
第一節(jié) 異體會意
第二節(jié) 同體會意
第三節(jié) 變體會意
第四節(jié) 會意兼書
第五節(jié) 形體內(nèi)外會意
第六節(jié) 特殊散見會意
第四章 對清代會意學說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對前代的繼承
第二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特點
第三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優(yōu)點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簡述王筠漢字學思想之學術背景[J]. 張玉梅.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2]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中的轉(zhuǎn)注兼會意字[J]. 黃仁瑄. 語言研究. 2005(02)
[3]《說文釋例》對漢語文字學理論構建的貢獻[J]. 李傳書.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4)
[4]漢字形體結構研究論[J]. 韓偉. 社會科學家. 2001(04)
[5]談王筠“會意字”分類問題[J]. 王立軍.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4)
碩士論文
[1]王筠《說文釋例》六書理論研究[D]. 馬瀟瀟.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09
[2]《說文》會意字管窺[D]. 韓棟.上海師范大學 2008
[3]葉德輝的《說文解字》研究[D]. 劉淵.湖南師范大學 2007
[4]隸楷階段會意字研究[D]. 李子劍.河南大學 2006
[5]《說文釋例》研究[D]. 孫雅芬.曲阜師范大學 2006
[6]王筠文字學研究[D]. 宋平.山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389118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清代會意研究著述綜覽
第一節(jié) 冠以“六書”、“會意”之名且論及會意的著作
第二節(jié) 未冠以“六書”、“會意”之名但論及會意的著作
第三節(jié) 雖冠以“六書”之名但未論及會意及失傳的著作
第二章 清代會意界定研究
第一節(jié) 合字義說
第二節(jié) 合形見意說
第三節(jié) 合本字形義說
第四節(jié) 合文表虛意說
第三章 清代會意字分類研究
第一節(jié) 異體會意
第二節(jié) 同體會意
第三節(jié) 變體會意
第四節(jié) 會意兼書
第五節(jié) 形體內(nèi)外會意
第六節(jié) 特殊散見會意
第四章 對清代會意學說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對前代的繼承
第二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特點
第三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清代會意學說的優(yōu)點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簡述王筠漢字學思想之學術背景[J]. 張玉梅.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2]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中的轉(zhuǎn)注兼會意字[J]. 黃仁瑄. 語言研究. 2005(02)
[3]《說文釋例》對漢語文字學理論構建的貢獻[J]. 李傳書.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4)
[4]漢字形體結構研究論[J]. 韓偉. 社會科學家. 2001(04)
[5]談王筠“會意字”分類問題[J]. 王立軍.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4)
碩士論文
[1]王筠《說文釋例》六書理論研究[D]. 馬瀟瀟.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09
[2]《說文》會意字管窺[D]. 韓棟.上海師范大學 2008
[3]葉德輝的《說文解字》研究[D]. 劉淵.湖南師范大學 2007
[4]隸楷階段會意字研究[D]. 李子劍.河南大學 2006
[5]《說文釋例》研究[D]. 孫雅芬.曲阜師范大學 2006
[6]王筠文字學研究[D]. 宋平.山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3891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38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