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的重紐問題——從景審序說起
[Abstrac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ongue-t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and how to mimic the phonology,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phonology for many years. The review of Huilin's phonetics provides an important clu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lassifying tongues. Through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cene review sequenc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Wang San, Huilin's phonetic meaning and new rhyme, we can be sure that the tongue sound itself is of category B nature,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of class B. In the period of Huilin, the opposi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intermediate sounds of the two kinds of Anu B in the original "Chi Yun" has evolved into the opposition of the main vowels among different third-class rhymes, and the four-class pattern of the original "Che-yun" has been merged into the third-class pattern, which no longer exists independently.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文學院;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經(jīng)典釋文》文獻與語言研究”(14ZDB097);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12&ZD184)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陸德明《周易》 《詩經(jīng)》二書釋文音韻比較研究”(10CYY025)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陸德明《禮記音義》研究”(13YBA254)
【分類號】:H131.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麥耘;;論重紐及《切韻》的介音系統(tǒng)[J];語言研究;1992年02期
2 李秀芹;;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重紐反切結(jié)構(gòu)特點[J];語言研究;2008年04期
3 黃笑山;《切韻》三等韻的分類問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翠陽;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韻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強;王玉鼎;;古疑影母在海原方言中的演變[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黃易青;;從宋跋本王仁f+《刊謬補缺切韻》看唇音字的開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宋洪民;段玉裁的困惑與中國語言學的走向——歷史語言學的吸納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發(fā)展的邏輯必然[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梁亞東;漢音與《廣韻》四等韻之介音[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熊桂芬;;論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韻次[J];長江學術(shù);2009年01期
6 周文德;讀《廣韻》人聲卷[J];重慶師專學報;1998年04期
7 馮娟,楊超;陳景元道藏音注研究——有關(guān)聲母系統(tǒng)的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張平忠;中古以來齒音聲母的歷史演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0期
9 侯莉;張平忠;;中古齒音開合口在現(xiàn)代的演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0期
10 張平忠;;中古齒音開合口在明清時期的演變[J];閩江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傲生;《切韻》的音韻格局[D];浙江大學;2008年
2 葉曉鋒;漢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周賽紅;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進安;《韻學集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波;江淮官話語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鄧享璋;閩北、閩中方言語音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7 馬君花;《資治通鑒音注》音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8 許穎穎;《全清散曲》用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利;晉東南晉語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新華;唐五代敦煌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新澤;《同音字辨》音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蔡曉娟;《洪武正韻》多音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孟威;一、二、三、四等的來源、特點與演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柯建林;清孫PX《爾雅直音》音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建;《水經(jīng)注》復音形容詞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馮法強;中古入聲在方言中的舒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靜毅;《切楙》S2071反切注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蔣至群;隋唐宋語音規(guī)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9 范俊敏;《張協(xié)狀元》韻部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10 焦甜甜;四川、兩湖、江西地區(qū)唐五代詩歌用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儲泰松;唐五代關(guān)中文人的用韻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黃易青;;《守溫韻學殘卷》反映的晚唐等韻學及西北方音[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馬重奇;1998-2003年漢語音韻研究綜述(下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期
4 黃笑山;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述評[J];古漢語研究;1999年03期
5 儲泰松;唐代的秦音與吳音[J];古漢語研究;2001年02期
6 宋亞云,張蓉;《切韻》系韻書重紐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1年02期
7 麥耘;漢語歷史音韻研究中若干問題之我見[J];古漢語研究;2003年04期
8 文亦武;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成書年代考實及其他[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04期
9 馮蒸;《爾雅音W》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韻合流[J];漢字文化;1995年04期
10 汪銀峰;《慧琳音義》研究綜述[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秀芹;中古重紐類型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祖麟;;重紐在漢語方言的反映——兼論《顏氏家訓》所論“奇”、“祗”之別[J];方言;2012年02期
2 李莎;;二十世紀重紐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觀察;2013年09期
3 劉廣和;試論唐代長安音重紐——不空譯音的討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06期
4 麥耘;;從尤、幽韻的關(guān)系論到重紐的總體結(jié)構(gòu)及其他[J];語言研究;1988年02期
5 王大慶;;中古重紐問題簡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6 卜紅艷;;重紐問題研究的三個焦點[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李新魁;;重紐研究[J];語言研究;1984年02期
8 余^,
本文編號:2303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30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