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臺灣口語詞“這樣子”——兼論兩岸語言差異下的互動
本文選題:這樣子 + 差異; 參考:《漢語學報》2016年01期
【摘要】:"這樣子"一詞在港臺腔特別是臺灣口語中的使用較為普遍,相比之下,它的意義和部分用法與"這樣"或"這個樣子"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這樣子"在具體用法上還存在一些差異,通過調查可以說明兩岸詞匯變化的動因與機制,而從網絡上的合音詞"醬紫(這樣子)"可以預見這一點。
[Abstract]:The word "like this" is more commonly use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especially in Taiwan's spoken language. By contrast, its meaning and part of its usag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is way" or "this wa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usage of "this wa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e can explain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word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we can foresee this from the synonym "Suaizi (like this)" on the Internet.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基金】:國家語委2012年度重點項目“海峽兩岸(含港澳臺)語文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向比較研究”(編號:12ZD12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編號:11&ZD128)資助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鄒貞;;論兩岸通用詞語的隱性差異——以“起跑”為例[J];武陵學刊;2014年06期
2 劉吉力;;海峽兩岸現(xiàn)代漢語語法對比研究綜述[J];武陵學刊;2015年04期
3 方清明;;臺灣國語“VP說”的變異性考察[J];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02期
4 魯小龍;;臺灣漢語“這樣子”辨析——兼論兩岸語言的差異歸因[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一凡;大陸臺灣報刊語言對比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2 趙麗;兩岸若干同形動詞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陶英;海峽兩岸同形形容詞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朱景松;周維網;;臺灣國語詞匯與普通話的主要差異[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2 雷冬平;;“透過”的功能及其概念隱喻[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邵敬敏;;新時期漢語語法研究的特點和趨勢[J];漢語學習;2011年01期
4 儲澤祥;;在多樣性基礎上進行傾向性考察的語法研究思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嚴奉強;臺灣國語詞匯與大陸普通話詞匯的比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年02期
6 刁晏斌;新時期大陸漢語與海外漢語的融合及其原因[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7 顧百里;王維周;;中國非國語區(qū)原方言對于學習國語語法的干擾[J];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祥卿;;河北辛集話的合音現(xiàn)象與合音詞——兼談普通話合音詞“倆”“仨”“別”的來源[J];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02期
2 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詞[J];方言;2007年03期
3 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合音詞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侯紅娟;;稷山方言的合音現(xiàn)象與合音詞[J];大眾文藝;2013年13期
5 陳元勝;;談談漢語“合音詞”釋義[J];辭書研究;1983年06期
6 張玉來 ,于叔華;論“合音詞”的幾個問題[J];煙臺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0期
7 文西;漢語“合音詞”淺說[J];九江師專學報;1987年03期
8 王維理;從合音詞的訓釋看“如何”結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9 吳靜;萬榮方言的合音詞[J];語文研究;1995年02期
10 劉福鑄;莆仙方言中的合音詞研究[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5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方少鵬;登封話詞匯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琦;英漢“雙”概念詞匯對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039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00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