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意義理論和分析性
本文選題:多重意義理論 + 分析性 ; 參考:《哲學動態(tài)》2015年10期
【摘要】:自康德以來,分析性(analyticity)作為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已被哲學家們廣泛地使用。然而,由蒯因引發(fā)的對分析性的批判使得原本似乎很自然的分析性概念變得千瘡百孔。為了辯護分析性概念,哲學家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語言哲學理論。就目前看來,基蓮·羅素(Gillian Russell,2008)的多重意義理論似乎是最有希望為分析性概念作出實質(zhì)性辨護的理論。但是,基蓮·羅素卻認為在包含指稱確定項、特質(zhì)、內(nèi)容和外延這四種意義的多重意義理論中,分析性的對象應(yīng)該是指稱確定項,這導(dǎo)致了一系列難以辯護的問題。在她工作的基礎(chǔ)上,本文將首先給多重意義理論一個更清晰的刻畫,進而論證在多重意義理論下只有作為特質(zhì)的意義才最有希望為分析性概念作出辯護。
[Abstract]:Since Kant, analytic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philosophers a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philosophy. However, Quine's critique of analyticality made the seemingly natural analytical concept full of holes. In order to defend the analytical concept, philosophers put forward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At present, the theory of multiple meanings proposed by Gillian Russell (2008) seems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theory for substantive defense of analytical concepts. However, according to Killian Russell, i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meanings with four meanings, namely, reference determinant, idiosyncrasy, content and extension, the analytical object should be referential determinant,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are difficult to defend. On the basis of her work, this paper will first give a clearer d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of multi-meaning, and then prove that only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aning under the theory of multi-meaning is the most promising defense for the analytical concept.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H0-0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智紅;;休謨懷疑主義述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劉忠;康德的“因果觀”探析——兼論與佛教“善惡報應(yīng)論”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王會麗;;科學與非科學標準的論爭——康德“普遍必然有效性”與波普爾“可證偽”思想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4 魏明超;批判精神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效用[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李懷珍;兩種批判,兩個界限——康德和前期維特根斯坦之比較[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6 龍小平;試論個體的本質(zhì)[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劉志洪;;唯心主義的三種含義[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江峰;;客觀與主觀:當代課程哲學的兩種知識觀評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9 王東浩;張學立;;專名有無內(nèi)涵考[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宮雪芹;;試析專名內(nèi)涵的有無[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戴昭銘;;語言功能和可能規(guī)范[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閆宏秀;;從本質(zhì)主義的視角觀照科技進步[A];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史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譚力揚;;科學實在論的因果機制指稱理論[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4 任春強;劉秦閏;;論A版演繹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蓋地;羅斌元;;會計確認的再認識及應(yīng)用——基于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認知論釋義[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chǔ)理論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張立英;;克里普克有關(guān)語言哲學的一些理論[A];2007年現(xiàn)代邏輯與邏輯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楊賽;;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及其理論體系[A];文化復(fù)興:人文學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12年
8 胡澤洪;;二十世紀我國邏輯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改革開放以來邏輯的歷程——中國邏輯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文集(上卷)[C];2009年
9 陳波;;語句的真、真的語句、真的理論體系——“truth”的三重含義辨析(講演稿)[A];弘揚科學精神 構(gòu)建和諧社會——河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10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guān)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何江新;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解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周寬;后形而上學與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徐俊;信仰播撒與權(quán)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6 司強;青年馬克思與費希特思想關(guān)系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7 王卓婭;在方法論視域下的建構(gòu)主義理性批判[D];復(fù)旦大學;2010年
8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劉越;社會建構(gòu)論視閾下組織沖突的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10 李包庚;馬克思和維特根斯坦哲學革命路向的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薇;試論歐洲啟蒙運動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2 黨姣;從指稱角度回應(yīng)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鄭昊;歸納邏輯或然性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鄧昊;“神圣”的科學[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夢群;休謨正義思想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6 李亞娟;論馬克思實踐自由觀的理論建構(gòu)[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聶海杰;從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困境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D];河南大學;2011年
8 宋海軍;康德對傳統(tǒng)本體論的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9 甄龍;康德的“第二類比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10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思想體系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國華;談?wù)劧碚Z地名的分析性聯(lián)系形式[J];中國俄語教學;1986年05期
2 周北海;分析性概念的嚴格定義與哲學考察[J];哲學研究;1997年12期
3 王力鋼;;一種基于模態(tài)語境的分析性刻畫新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黃敏;;為分析性辯護[J];哲學研究;2012年04期
5 莊威;;再論“分析性”:從超越論哲學的角度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龔艷;;中西方思維的綜合性與分析性對翻譯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11期
7 郭繼海;論分析性與綜合性[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2年06期
8 錢冠連;還是要整合性考試——談純分析性考試為何是失誤[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5期
9 黃琳妍;李虹;倪士光;;直覺性和分析性決策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因素[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10 石洛祥;;程式性與分析性的統(tǒng)一:習語原則在ELF使用者會話中的在線處理[J];外國語文;201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瑪格麗特·列維;陳濤;;分析性敘述:為復(fù)雜的歷史進程建模[A];經(jīng)濟學(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2 張正選;李紫陽;;淺談分析性復(fù)核在增值稅審計中的運用[A];濮陽市首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3 陸景瑜;;四滴水匯大江!杂變簣@語言活動為例淺談幼兒分析智力的培養(yǎng)[A];第四屆中國智慧思維學術(shù)研討會暨智慧學校創(chuàng)建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王金鳳;王如燕;;多源信息融合技術(shù)、審計信息資源庫與分析性程序——基于東方電子案例再鑒定的思考[A];中國會計學會審計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醫(yī)療保險處 姚曉紅;淺談醫(yī)療費用數(shù)據(jù)的分析性稽核[N];今日信息報;2007年
2 李曉慧;充分運用分析性程序[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3 李成明;淺議分析性復(fù)核在銀行審計中的運用[N];中國審計報;2004年
4 李守鐸;分析性復(fù)核對財務(wù)軟件設(shè)計的一個啟示[N];財會信報;2007年
5 記者 張龍;想成功就要進行分析性思考[N];中國企業(yè)報;2009年
6 栗粟;分析性復(fù)核與審計風險[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7 王希林;解析精神分析性短期焦點治療[N];健康報;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聶辰桅;分析句的分析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2 王聚;分析性:在平凡與荒謬之間[D];復(fù)旦大學;2013年
3 廖義剛;審計分析性程序績效研究[D];福州大學;2004年
4 鄢烈梅;論分析性復(fù)核程序[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35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93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