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韓痛覺形容詞對比
本文關(guān)鍵詞: 痛覺形容詞 隱喻 通感 漢韓對比 出處:《延邊大學(xué)》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摘要】:本文以《漢韓痛覺形容詞對比》為題,以漢韓痛覺形容詞為研究對象,主要從語義及結(jié)構(gòu)方面入手對漢韓痛覺形容詞進行研究和對比。在國內(nèi)外語言學(xué)界對感覺形容詞、觸覺形容詞和痛覺形容詞研究的基礎(chǔ)上,參照詞典釋義提取義征,運用語料加以分析,對漢韓痛覺形容詞進行分類整理,探討其語義方面的異同。在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漢韓痛覺形容詞進行界定和分類。同時為了對研究對象具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要對漢韓痛覺形容詞的構(gòu)成進行分析。在進行語義對比時,本文將對漢韓痛覺形容詞的基本義和引申義分別進行分析和對比,漢韓痛覺形容詞詞義的引申方式主要是隱喻,痛覺形容詞的隱喻有通感式隱喻和其他類型的隱喻等。本文共分為五章,內(nèi)容如下: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文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確定了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并對漢韓痛覺形容詞進行了界定與分類,并將它們根據(jù)疼痛的特征,將痛覺形容詞分為痛類、麻類、癢類。另外這一章還簡述了前人關(guān)于觸覺形容詞和感覺形容詞的研究成果中關(guān)于痛覺形容詞的部分,對前人的一些觀點和研究方法做了簡要的總結(jié),并介紹了本文語料來源。第二章為漢韓痛覺形容詞的結(jié)構(gòu)對比,兩種語言對此的結(jié)構(gòu)的劃分方法不同,這里我們采用漢語中的分法,從單純詞和合成詞兩方面入手,分別分析漢語和韓國語的痛覺形容詞構(gòu)成的方式和特點并加以對比。第三章為漢韓痛覺形容詞的語義對比,在這一部分中參照詞典釋義并輔以語料分析,對基本痛覺形容詞的基本義和引申義進行描述和分析。詞義引申的重要方法是隱喻,痛覺形容詞的隱喻有通感式隱喻和其他類型的隱喻兩種方式,痛覺形容詞可以根據(jù)投射的規(guī)律向其他幾種感覺域投射,即通感式隱喻;觸覺形容詞還可以通過抽象比喻向目標(biāo)域非感覺域投射,即其他類型的隱喻。第四章為漢韓系事主語對痛覺形容詞的的選擇,這一部分將考察漢韓痛覺形容詞每一個詞在選擇系事主語時有哪些限制,并分析漢韓痛覺形容詞在人體各部位的分布情況的異同。第五章為結(jié)論,概括出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并指出不足之處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trastive of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is taken as the title, and the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actile adjectives and pain-sensing adjectives, and referring to the lexicographic interpretation to extract the synonyms and analyze them by using the corpus,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painful adjectives in Chinese and Korean. In the course of the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define and classify the painful adjectiv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of stud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and Korean painful adjectives. In the semantic comparis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basic meanings and the cited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respectively. The extension of the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is mainly metaphorical. The metaphors of pain adjectives include synaesthesia metaphors and other types of metaphor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the Chinese and Korean pain adjectives are defined and classified,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 pain adjectives are divided into pain type, hemp typ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actile adjectives and sensory adjectives, and summarizes some of the previous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pain-sensing adjectives. The two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dividing the structures. Here we use the Chinese method, starting with simple words and compound word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emantic comparison of pain adjectiv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which refers to the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 and is supplemented by corpus analysi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meaning of basic pain adjective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meaning extension is metaphor. The metaphor of pain adjectives has two ways: synaesthesia metaphor and other types of metaphor. Pain adjectives can project to several other sensory domain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rojection, that is synaesthesia metaphor, tactile adjectives can also project to non-sensory domains of target domains through abstract metaphors. That is, other types of metaphors. Chapter 4th deals with the choice of painful adjectiv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subject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ain adjectives in Chinese and Korean are analyzed. Chapter 5th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學(xué)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55;H146.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春花;韓國語的高低長短[J];丹東師專學(xué)報;2003年04期
2 Nai le to;韓國語的“端午”[J];文史雜志;2004年04期
3 王秀偉;觀察實踐能力對韓國語學(xué)習(xí)的幫助[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2期
4 全永根;章翌;;韓國語教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以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韓國語教育為例[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學(xué)報;2006年03期
5 劉麗娜;;三年制(大專、高職)院校韓國語教學(xué)現(xiàn)況及改善方案[J];科技信息(學(xué)術(shù)研究);2007年14期
6 趙勝蘭;;高職教學(xué)中韓國語教學(xué)的多元化與統(tǒng)一[J];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2期
7 陳潔;;韓國語圖書選題策劃與促銷策略初探[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8年12期
8 李松月;;韓國語教學(xué)中文化要素的導(dǎo)入[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12期
9 齊曉峰;;韓國語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構(gòu)想[J];清華大學(xué)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申龍均;;韓國語基本特征之我見[J];吉林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畢玉德;程蘭濤;;韓國語動詞語義分類樹的推導(dǎo)[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xué)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畢玉德;;韓國語句法語義信息詞典的C語言描述及其計算機實現(xiàn)[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漢語與韓國語比較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2 張春發(fā);語言+技能+嚴格管理=金藍領(lǐng)的基石[N];消費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陸振華;東三省驚現(xiàn)赴韓就業(yè)詐騙團伙[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4 記者 王超;大學(xué)生韓國語演講大賽總決賽在長舉行[N];吉林日報;2008年
5 張翠俠;語言學(xué)習(xí)用書韓流潮起[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6 卜小平;西安首次舉辦韓國語導(dǎo)游培訓(xùn)班[N];中國旅游報;2003年
7 文冀;宣傳活動提升韓語圖書品牌影響力[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陳潔;小語種圖書靠微博賺來大市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9 本版編輯 Charliebi 孫越 關(guān)健 時澍;11月,我們社發(fā)得最好的書[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10 徐晨棟 孫震;把服務(wù)做到旅客心坎上[N];邊防警察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尹翡翠;韓漢敬語形式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6年
2 樸雪嬌;韓國語穿戴類動詞的語義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7年
3 南成玉;韓國語和英語的時、體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7年
4 盧星華;韓國語準口語形態(tài)學(xué)研究與韓國語教育[D];延邊大學(xué);2011年
5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6 劉靜;漢韓運動事件表達的認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7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8 申美花;[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9 李恩華;“V到+NP、V在+NP”的句法語義漢韓對比研究及其理論應(yīng)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8年
10 金貞丹;古今韓國語敬語的演變[D];云南大學(xué);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華敏;韓國語中鼠的文化內(nèi)涵[D];延邊大學(xué);2005年
2 董文潔;韓國語被動表達方式教育方案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3年
3 劉洋;韓國語樣態(tài)副詞教學(xu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4 李蒙;韓國語狀語必要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14年
5 金美弘;漢語“開/關(guān)”和韓國“(?)”的對比[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6 欒桐;韓國語后綴“(?)”和漢語結(jié)構(gòu)助詞的“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7 金靜;漢韓表"轉(zhuǎn)折"連詞對比[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8 崔馨丹;漢韓空間維度詞“厚/薄”和“(?)”的對比[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9 李達靜;韓·中穎問詞否定用法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10 張博遠;韓國語動詞‘(?)’和漢語動詞‘掛’的對比[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本文編號:1555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55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