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文獻與尖團音問題
本文關鍵詞: 滿文文獻 北京話 尖團音 出處:《中國語文》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圓音正考》區(qū)別尖團音是適應滿漢雙語規(guī)范化的結果,這種規(guī)范化標準是康熙中后期開始制定的。在《圓音正考》之前,就出現(xiàn)了類似的專門教人們辨析見精組細音字的著作,如《清音辨》。從整體上看,滿族入關之前的《舊滿洲檔》及入關之后的順治乃至康熙初年的滿漢對音文獻一直反映出見精組細音字相混的現(xiàn)象,這當是當時滿族人所操非標準漢語口語的語言實際,是滿族人在學習漢語時受母語干擾出現(xiàn)的結果。清初北京外城漢族人所操標準漢語是尖團有別的,一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北京外城漢族人的口語才完全出現(xiàn)尖團相混的現(xiàn)象。在清代尖團有別一直被視為漢語官話正音的標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讀音統(tǒng)一會"制定的官話標準。
[Abstract]:The differentiation of sharp group sounds is the result of adapting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chu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Kangxi. There have been similar works that specifically teach people to distinguish and analyze fine and fine phonetic characters, such as "distinguishing clear sounds."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The "old Manchu file" before the Manchu entry, Shunzhi and even the Manchu and Han phonetic literature after entering the customs have always reflect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fine phonetic characters of the fine group. This is the reality of the non-standard spoke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spoken by the Manchu people at that time.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anchu people in learning Chinese from their mother tongu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by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outer city of Beijing was something else, until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It was only i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outer city of Beijing that there was a complete mixing of the sharp group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harp clique was regarded as the standard for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of the Mandarin dialect. This situation lasted until the standard of the official dialect established by the "United pronunciation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暨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CYY038)的資助
【分類號】:H11;H2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秀云;;《三國演義》滿文翻譯考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2 馬騰;;“十二字頭”與清代滿文語學[J];清史研究;2014年03期
3 楊亦鳴;王為民;;《圓音正考》與《音韻逢源》所記尖團音分合之比較研究[J];中國語文;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為民;;滿文文獻與尖團音問題[J];中國語文;2017年03期
2 秀云;澳丹;;滿譯漢文小說《三國演義》的學術價值簡論[J];西部蒙古論壇;2016年04期
3 聶鴻音;;《同文韻統(tǒng)》中的官話尖團音[J];語文研究;2016年01期
4 祁美琴;強光美;;2014年清史研究綜述[J];清史研究;2015年04期
5 杜玄圖;;論團音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團音化”現(xiàn)象——以四川西充方言為例[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6 王嬌;;尖團音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7 王為民;張楚;;《黃鍾通韻》韻圖的構造原理與音系解析[J];語言科學;2012年02期
8 王為民;;“透視分離法”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理論價值[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9 王為民,楊亦鳴;《音韻逢源》氐畢胃三母的性質(zhì)[J];民族語文;2004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春花;;論清代滿蒙文“音序詞典”的發(fā)展演變[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04期
2 春花;;乾隆敕修《欽定清漢對音字式》及其影響[J];歷史檔案;2008年01期
3 張虹;;老滿文改革的初始時間[J];滿語研究;2006年02期
4 李士娟;記滿文抄、刻本《三國演義》[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02期
5 麥耘;《正音撮要》中尖團音的分合[J];古漢語研究;2000年01期
6 關克笑;老滿文改革時間考[J];滿語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紅,張學軍;邯邢方言的尖團分讀[J];邯鄲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2 胡海瓊;;“尖團清楚”用在這里合適嗎[J];語文建設;2006年05期
3 王衛(wèi)紅;;河北新樂方言尖團分讀情況調(diào)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4 徐世榮;;怎樣分尖團[J];語文研究;1982年02期
5 張大徽;;關于京劇唱吟中的尖團字[J];藝文論叢;1995年02期
6 王嬌;;尖團音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7 錢世明;再說尖團[J];中國京劇;2004年05期
8 楊蘇平;;寧夏隆德方言分尖團舉例[J];中國語文;2008年01期
9 曹曉燕;;以尖團分混考察影響方言變異的語言因素[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張春霞;;山東三大官話區(qū)聲母的尖團現(xiàn)象[J];文教資料;2012年2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賈春巖;河北獻縣“西五村”方言語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2 管延增;青島城區(qū)尖團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3 李書敏;大名方言尖團音今讀調(diào)查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4 劉玉娜;河北邱縣方言尖團音的分布與變異[D];暨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10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51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