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體變異研究的范式流轉
本文關鍵詞:語體變異研究的范式流轉
【摘要】:語體變異研究是社會語言學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其研究視角經(jīng)歷了從表達者到受眾再到表達者的回歸。語體變異的功能研究經(jīng)歷了從關注其反映性特征到關注其能動性特征的過渡,在具體社會語境中的身份建構功能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其研究對象實現(xiàn)了由組群到個體的轉變;研究方法也呈現(xiàn)一種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趨勢。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對外傳播話語模式研究”(項目號:13BXW031)系列成果之一
【分類號】:H03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語體(style)是很難界定的一個學術概念,在不同的學科或是學術視野中,語體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在社會語言學領域,這一概念與語言變異這一語言現(xiàn)象密切相關:不同的表達者在不同的語境中會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或是表達者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語言選擇,社會語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谷小娟;李藝;;語言與身份構建:相關文獻回顧[J];外語學刊;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尼;谷裕;;《獨腿旅行的人》與對赫塔·米勒小說的非政治性闡釋[J];長江學術;2011年01期
2 易紅;徐建綱;;全球化和文化身份——中國大學少數(shù)民族英專學習者身份觀的調查與分析[J];大家;2011年12期
3 王淑花;田麗;;從影片《窈窕淑女》探討英語語音教學的得與失[J];電影文學;2010年19期
4 李成團;;語用身份理論與生態(tài)外語教學[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5 任育新;魏曉莉;;言語交際中身份研究的多視角及其整合[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鄧慶環(huán);潘立新;;祈使結構與機構身份的建構——以英語學術刊物征稿啟事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7 何麗;;精神言語社區(qū):語言身份的選擇及構建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8 易利;;企業(yè)外宣語篇中的身份構建—以AT&T企業(yè)介紹語篇為例[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9 林洋子;;網(wǎng)絡交際中的身份與不禮貌關聯(lián)模式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21期
10 熊紹麗;;言談中說話人的自我身份體現(xiàn)——訪談節(jié)目中指示語的視點定位與身份構建[J];海外英語;2011年1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吳格奇;英漢研究論文中作者身份之構建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毅;奈保爾的文化身份與敘事語言[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張焱;語言變異與社會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0年
4 江玲;庭審話語中的法官身份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王娜;身份的焦慮與建構[D];武漢大學;2013年
6 韓海燕;中國語境下EFL學習者文化身份焦慮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7 王宇波;基于網(wǎng)絡媒體監(jiān)測語料庫(漢語)的性別語言差異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元勝;現(xiàn)代漢語不禮貌言語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佩佩;雙重文化身份的話語建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袁建英;奧巴馬公開政治演講中身份構建的共時與歷時分析[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3 李奕;普利策攝影圖片中身份視覺建構的視覺語法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朱琳娜;言語交際中身份構建及其順應性研究[D];寧波大學;2010年
5 何鑫華;東南亞華文教師中華文化身份與教師角色觀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韋韋;試析《老友記》中的副語言交際[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7 杜悅;從言語表征透視當代大學生的身份建構差異[D];黑龍江大學;2010年
8 王裕森;大學生地域、文化身份認同定位對課堂互動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0年
9 肖丹丹;社交指示語的變換和身份構建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銀萍;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身份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心銘;;認識的反映性、能動性及其統(tǒng)一[J];唯實;1987年02期
2 杜理;超前認識:反映性與創(chuàng)造性、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J];中州學刊;1989年04期
3 童宣軍;創(chuàng)新活動的生成機制探析[J];天府新論;2000年01期
4 時嵩;;“認識是主體對信息的選擇”嗎?[J];哲學動態(tài);1987年04期
5 辛望旦;對反映性認識和評價性認識的反思[J];人文雜志;1986年04期
6 楊蕙嫻,高四新;談文學翻譯的反映性與表現(xiàn)性原則[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7 葉浩生;李明;;反映還是形成?平行還是層級?PSM的模型建構與檢驗[J];心理學探新;2014年03期
8 韓民青;人的心理與高級神經(jīng)活動、社會活動的關系[J];社會科學;1981年01期
9 李校利;關于《真理的客觀性新論》一文的意見[J];大慶高等�?茖W校學報;1997年03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2451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24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