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維度與翻譯的限度及標準
本文關鍵詞:語言的維度與翻譯的限度及標準
【摘要】:語言研究始終都應該是翻譯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新的語言觀認為語言至少具有工具性、思想本體性和文學性三個維度;可分別描述為:所指偏向型、能(指)所(指)同一型和能指偏向型語言。"翻譯"則可重新定義為:是一種在目標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能指所指關系的活動。所指偏向型語言可譯度高,能所同一型可譯,但難度高,文學性語言可譯性低,甚至不可譯;對"信"、"達"、"雅"進行了正本清源的考證,不再針對抽象文類,而是取決于具體語言,能所統(tǒng)一型語言的翻譯標準是"信",在譯文中再造所指,通過對話、闡釋使所指在目標語中明晰起來;所指偏向型語言的翻譯標準是"達",以信息、意義的傳遞為先,譯語地道,不能構成閱讀障礙;能指偏向型語言的翻譯標準是"雅",能指變形是手段,達到以詩譯詩的目的。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關鍵詞】: 語言 翻譯限度 翻譯標準 能指 所指
【基金】: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媒介、符號與中國文學流變研究”(13BZW0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文學自覺時代詩學論爭的語言學考辨”(11YJA751104)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引言這里,語言只能借助于外在于己的“工具”來呈現(xiàn)翻譯研究正在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轉向,傳播學轉自身,“語言”最終也像“筷子”“鐵鍬”“手機”等向、文化學轉向、符號學轉向、社會學轉向等等,大等一樣被存放在貼有“工具”標簽的庫房里。新的有從語言學撤離的趨勢。對翻譯的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游振聲,姜治文;論翻譯無確定的標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倪梁康;譯者的尷尬[J];讀書;2004年11期
3 趙德遠;文學翻譯標準的相對性與絕對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4 朱恒;何錫章;;“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語言學考辨[J];文學評論;2008年02期
5 于迎春;“雅”“俗”觀念自先秦至漢末衍變及其文學意義[J];文學評論;1996年03期
6 張南峰;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譯學[J];中國翻譯;1995年04期
7 蔡毅;關于國外翻譯理論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譯的實質、可譯性和等值[J];中國翻譯;1995年06期
8 鄭海凌;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J];中國翻譯;199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琦;;清代文言小說女性形象“陌生化”審美效果[J];蒲松齡研究;2007年03期
2 程永生;描寫與交際——我國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的兩大主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胡友峰,付昌玲;論伽達默爾對藝術真理的探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4 曾裕華;;論古希臘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龍明慧;;翻譯的形而上——論“忠實”之于翻譯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李孟國;;海德格爾的“倫理”論題與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王穎斌;;海德格爾的“無”所隱含的多重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納譯學的海德格爾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陳海燕;;謝林與海德格爾藝術觀念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義顯示——海德格爾早期對“世界”的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曉春;;《清語易言》的語言學價值[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姚瓏;;網(wǎng)格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以林語堂編譯《虬髯客傳》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張申華;;積極構建下的消極顛覆——女性主義視角看劉易斯的《大街》[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5 梁迎春;;論魯迅雜文中的理解訴求[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呂佳擂;任東升;;如何確定翻譯家的國別歸屬[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汪敬欽;;譯學斷想——翻譯學:比較研究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唐發(fā)年;;試論異化與歸化在習語翻譯中的運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9 吳建;;從文學翻譯中錯位文化意象的處理談起:翻譯文學一定要保留“洋裝”么?[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楊士焯;;論譯者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齊偉鈞;終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潔;賽、沙《水滸傳》英譯本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韓芳;從翻譯標準的變化看譯者主體性的變化[D];河北大學;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胡畔;《紫色》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振;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楊巧蕊;唐詩英譯翻譯批評現(xiàn)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韓雨葦;東坡詞英譯賞析—審美移情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朱姍姍;形神兼?zhèn)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劉菲菲;論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審美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華莉;翻譯標準的變遷[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駱樂;淺談社會因素對翻譯標準選擇的影響[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楊文偉;對翻譯標準的再思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郜元寶;音本位與字本位──在漢語中理解漢語[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2期
5 熊兵;翻譯標準研究綜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盧澄,唐琳;從“目的論”來看翻譯標準[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7 游振聲;理解:翻譯的靈魂[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8 肖讓見;論翻譯中讀者的地位——兼談翻譯標準[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趙德遠;文學翻譯標準的相對性與絕對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0 辛獻云;從紐馬克的文本范疇理論看翻譯標準的相對性和多重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談小蘭;對翻譯標準的解構分析[J];福建外語;2002年01期
2 揣鐵梅;;翻譯標準初探[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高莉;;翻譯的癥結探究[J];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4 武夢嬌;;西方翻譯流派對忠實觀的解讀(英文)[J];海外英語;2014年08期
5 胡德香;中西方翻譯標準比較[J];孝感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蔡雋;;淺談意識形態(tài)與多元化翻譯標準的關系[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傅勇林;王維民;俞森林;;郭沫若翻譯標準管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05期
8 劉明;;文學翻譯標準的社會性——再讀林紓、嚴復作品有感[J];考試周刊;2010年17期
9 溫育仙;;翻譯標準的生命力——對嚴復“信”、“達”、“雅”的再認識[J];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10 郝曼麗;關于對嚴復的"信、達、雅"的認識[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本文編號:1102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0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