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把”字被動標記詞的地理分布特點研究
本文關鍵詞:漢語方言“把”字被動標記詞的地理分布特點研究
【摘要】:根據(jù)漢語方言"把"字被動標記詞的地理分布,發(fā)現(xiàn)其集中于南部方言區(qū),由贛語向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以及湘語、吳語區(qū)擴散,呈輻射的分布特點。它的地理分布與人口遷徙方向、交通位置、行政區(qū)劃一致。吳語、贛語、湘語、粵北土話等許多南方話系統(tǒng)里都有系統(tǒng)的內(nèi)爆音化現(xiàn)象,"把"字被動標記也有內(nèi)爆音化現(xiàn)象,從語音學上進一步印證和補充了其地理分布特點。漢語史上"把"字處置標記和被動標記的同形只是歷史的偶然,它們分別是兩項完全獨立、時間層次迥異的語法演變結(jié)果。這進一步啟示我們:既然"把"表處置不會演變到"把"表被動,那么北方官話區(qū)廣泛使用"把"字處置標記詞,而未使用"把"字被動標記詞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關鍵詞】: 漢語方言 “把”字 被動標記詞 地理分布
【基金】: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羅田方言語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6Q069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近年來,被動標記詞的跨方言比較研究是漢語方言語法學界的熱點,首先發(fā)端于橋本萬太郎(1987)[1]考察漢語被動式的歷史發(fā)展,認為漢語南北方言被動標志有顯著區(qū)別:使動-被動兼用只限于北方,而南方卻保有“給”或其同義詞轉(zhuǎn)化來的被動標記。之后,黃伯榮(1996)[2]收錄了21個方言點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屈哨兵;;被動標記“讓”的多角度考察[J];語言科學;2008年01期
2 蘇艷飛;;論壯泰語帶被動標記句的分化時間[J];語文學刊;2011年11期
3 何洪峰;試論漢語被動標記產(chǎn)生的語法動因[J];語言研究;2004年04期
4 鄧永紅;;湘南土話的被動標記和處置標記[J];漢語學報;2005年04期
5 耿言海;;論被動標記“吃”的語法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向檸;貝先明;;湖南武岡方言的被動標記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王振來;;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的功能[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柳丹丹;;長沙話被動標記初探[J];黑龍江史志;2009年20期
9 曾慶安;;新化方言被動標記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劉利紅;;被動標記“被”、“叫”、“讓”、“給”語法化程度的差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周迪;南城方言被動句及被動標記“著”“得”“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吳燕;寧國話中的被動標記及其虛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楊帆帆;侗臺語被動標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4 陳健;漢語被動標記的語法化與貴陽方言被動標記“著”的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5 李東明;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的語法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6 蘇艷飛;壯泰語帶被動標記句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7 王潔曼;“見”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D];溫州大學;2007年
8 滕小毛;麻陽話“著”字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9 楊芳;樅陽方言中的虛詞“著”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008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00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