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與《論語》翻譯
本文關(guān)鍵詞: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與《論語》翻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翻譯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新理論與新主張。其中解構(gòu)主義理論對傳統(tǒng)翻譯研究產(chǎn)生極大的沖擊,其影響日趨擴大。通過對解構(gòu)主義及其翻譯理論的探討,本文解析了翻譯領(lǐng)域經(jīng)歷的巨大變遷,特別是解構(gòu)主義對譯者主體性的影響。 第一章主要講述了解構(gòu)主義及相關(guān)的翻譯理論。人們知道傳統(tǒng)翻譯理論將譯者放到次要、從屬的地位,認為譯者是“仆人”,只不過是信息的隱形傳播媒介,而解構(gòu)主義是對“邏各斯”中心注意的反叛。在本章第一部分中筆者討論了解構(gòu)主義的起源及其理論。在本章的后半部分筆者論述了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筆者介紹了解構(gòu)主義代表人物本杰明、巴斯、韋努蒂和德里達的基本主張及概念,并詳述了德里達的翻譯思想。翻譯理論中人們要特別注意兩個重要的概念——“語言”和“文本”。德里達認為語言本質(zhì)是不確定的、游移的和模糊的;文本并沒有唯一的、一成不變的意義,它是無限開放的,每次解構(gòu)都出新意,并且這種新意相互交織,互為文本。作者的觀點與意義不是“神圣”的,而作者的地位也被推下神壇。翻譯不再是對原文本的簡單重復(fù),而是原作的新生。第二章關(guān)注的是解構(gòu)主義理論指導(dǎo)下的譯者主體性。在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中,譯者不再被視為從屬于作者,而是具有創(chuàng)作力的個體。正是這種個體的特性造成同一版本著作的各種翻譯版本的出現(xiàn)。在第三章筆者介紹了論語及其翻譯版本。作為在中國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巨著,《論語》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廣大影響。它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僅英語版本就多達20多部。作為富含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的巨著,研究本書的翻譯著作具有重大價值。在本章筆者還介紹了本文研究的兩位翻譯家以及選擇他們的翻譯著作的原因。第四和第五章是對兩位翻譯家的兩個版本的具體分析。第四章著眼于語言的角度而第五章立足于文化的影響。在第六章中筆者還探討了翻譯版本差異的原因。從對這三章中兩個翻譯版本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翻譯者在翻譯諸如此類文學(xué)著作中享有適度的自主性以及版本多樣性是必然的。
【關(guān)鍵詞】:解構(gòu)主義 譯者主體性 《論語》
【學(xué)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H059
【目錄】:
- Synopsis4-6
- 摘要6-14
- Introduction14-16
- Chapter 1 Deconstruction and Its Related Translation Theories16-31
- 1.1 Deconstruction16-21
- 1.1.1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Deconstruction16-18
- 1.1.2 The Notion of Deconstr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18-20
- 1.1.3 "Différance"20-21
- 1.2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21-29
- 1.2.1 Walter Benjamin's "Pure Language"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22-24
- 1.2.2 Roland 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24-25
- 1.2.3 Lawrence Venuti's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25-26
- 1.2.4 Jacques Derrida's Translation Theory26-29
- 1.2.4.1 Language and Text26-28
- 1.2.4.2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28-29
- Summary29-31
- Chapter 2 Affirm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31-43
- 2.1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In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33-34
- 2.2 The Shift in the Translator's Status in the Context of Post Modernism34-38
- 2.2.1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Perspectives of Other Schools35-37
- 2.2.2 The Role of Deconstruction on the Shift in the Translator's Status37-38
- 2.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construction38-40
- 2.4 Significance of Deconstruction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40-41
- Summary41-43
- Chapter 3 The Analects and Its Translations43-56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43-44
- 3.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44
- 3.3 Major Annotations on The Analects44-47
- 3.4.Maj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47-50
- 3.5 Factors of Selecting Waley's and X.Y.Z's Versions50-51
- 3.6 Arthur Waley's and X.Y.Z's Subjectivity51-55
- Summary55-56
- Chapter 4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by Arthur Waley and X.Y.Z56-68
- 4.1 Semantic Dimension57-59
- 4.2 Syntactic Dimension59-63
- 4.2.1 Grammatical Supplement60-61
- 4.2.2.Unit Change61-63
- 4.2.3 Structural Adjustment63
- 4.3 Rhetorical Dimension63-67
- 4.3.1.To Retain the Semiotic Aspect of the Original Sign63-64
- 4.3.2.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Image with Necessary Footnote64-66
- 4.3.3 Rhetorical Devices66-67
- Summary67-68
- Chapter 5 The Diversity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Term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68-83
- 5.1 Translation of Philosophical Terms68-78
- 5.1.1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Ren70-71
- 5.1.2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Li71-73
- 5.1.3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Junzi and Xiaoren73-75
- 5.1.4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De75-76
- 5.1.5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Dao76-77
- 5.1.6 The Diverse Translations of Tian77-78
- 5.2 Religious Culture78-79
- 5.3 Customs and Habits79-80
- 5.4 Allusions80-81
- Summary81-83
- Chapter 6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83-90
- 6.1 Translators' Misunderstandings83-86
- 6.2 Difference in Ide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86-87
- 6.3 Diachronic Differences87-89
- Summary89-90
- Conclusion90-93
- References93-97
- Acknowledgements9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鎮(zhèn)源;;論后解構(gòu)主義時代譯者主體性之重構(gòu)[J];電子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9年03期
2 韓子滿;;解構(gòu)式的譯者主體性探索——讀羅賓遜的《誰翻譯》[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01期
3 費涵夢;;試從解構(gòu)主義看譯者的主體性[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1期
4 龐學(xué)峰;;發(fā)揮與控制的統(tǒng)一——德里達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10年03期
5 吳建;張韻菲;;理性范式的轉(zhuǎn)換與譯者主體性的嬗變[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3期
6 楊琴;;作者的身份建構(gòu)——對解構(gòu)主義作者消亡的重新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07期
7 宋蘭;李小霞;;譯者的“隱身”與張揚[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8 徐敏;;也談譯者的主體性——呂俊教授系列講座的翻譯思考[J];湖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7期
9 熊兵嬌;試論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介入[J];江西財經(jīng)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05期
10 潘石杰,李嵐;從社會符號學(xué)角度論譯者主體性[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晶;;從女性主義視角看譯者主體性——淺談《紫顏色》男女譯者的譯作特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3 楊耕;;德里達:從解構(gòu)主義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解讀《馬克思的幽靈》[A];當(dāng)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二輯)[C];2001年
4 劉莉;;詩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5 阮晶;;譯者主體性及其在翻譯選材中的體現(xiàn)[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6年年會暨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張傳彪;;對漢字語境下后現(xiàn)代解構(gòu)主義的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霍躍紅;;回歸翻譯倫理:譯者應(yīng)樹立正確的榮辱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閆文芳;;解構(gòu)主義建筑與我國和諧社會相悖[A];中國建筑學(xué)會2007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譚曉麗;;韋努蒂的解構(gòu)翻譯思想新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廖春蘭;;變譯與譯者主體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海霞 綜合;解構(gòu)主義與建筑[N];中華建筑報;2009年
2 楊一帆;韋努蒂解構(gòu)主義的異化翻譯策略及在中西語境下的兩種文化立場[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程一聰 整理;解構(gòu),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會科學(xué)報;2008年
4 ;上海研討“耶魯解構(gòu)主義批評學(xué)派”[N];文學(xué)報;2008年
5 ;非中心在中心的廢墟上生長[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5年
6 阿莊;扎哈·哈迪德:建筑解構(gòu)主義大師[N];中國婦女報;2004年
7 詹斌;解構(gòu)的歡愉[N];青海日報;2003年
8 梁曉聲;論大學(xué)[N];光明日報;2006年
9 陳眾議;向著重構(gòu)的整合[N];中華讀書報;2009年
10 馮顏利 俞宣孟 衛(wèi)明 甘丹;走近德里達 傾聽解構(gòu)主義[N];社會科學(xué)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玉蘭;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2 金敬紅;解構(gòu)視角下翻譯中的二元對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3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5年
4 王敬民;喬納森·卡勒詩學(xué)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5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xué)批判[D];蘇州大學(xué);2006年
6 薩曉麗;論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識的拓展[D];廈門大學(xué);2007年
7 唐艷芳;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8 諶曉明;符指、播散與顛覆:福克納的“斯諾普斯三部曲”之解構(gòu)主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9年
9 李素艷;從宏觀政治到微觀政治[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10 王勇;《論語》英譯的轉(zhuǎn)喻視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09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玨;從詩歌翻譯看譯者主體性[D];河海大學(xué);2007年
2 高璐夷;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與《論語》翻譯[D];廈門大學(xué);2008年
3 劉平;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論譯者主體性[D];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0年
4 莫秋月;解構(gòu)主義視野下林譯小說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程孟利;不同范式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9年
6 胡淑華;論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D];上海海事大學(xué);2007年
7 張鏇;從解構(gòu)主義視角看林譯《黑奴吁天錄》中的譯者主體性[D];中南大學(xué);2008年
8 袁朝云;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翻譯[D];山東大學(xué);2006年
9 胡畔;《紫色》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10 魯城冀;從德里達和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合理性[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0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與《論語》翻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09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48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