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豫劇唱腔與豫劇音樂
本文關鍵詞:探析豫劇唱腔與豫劇音樂
更多相關文章: 豫劇 豫劇音樂 聲腔 交流融合 傳承與發(fā)展
【摘要】: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中原地區(qū)民間戲曲的一個主要劇種。它伴隨著廣大人民的生活,表達和體現(xiàn)著人們共同的心聲與審美觀,擁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形成和發(fā)展的早期,豫劇傳統(tǒng)中許多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優(yōu)秀劇目和優(yōu)美的音樂逐漸失傳,老一輩藝術家和當代青年豫劇演員繼承、借鑒與吸收傳統(tǒng)中各流派、各唱派其它戲曲音樂的長處和特點,使豫劇的演唱藝術和音樂特點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在我國大力發(fā)展中原區(qū)經(jīng)濟建設的背景下,從事豫劇與豫劇音樂工作的藝術家們更要與時俱進,在繼承與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提高豫劇唱腔藝術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關鍵詞】: 豫劇 豫劇音樂 聲腔 交流融合 傳承與發(fā)展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研究計劃項目—中原經(jīng)濟區(qū)建設背景下河南地方戲曲對外傳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1B573)
【分類號】:J617.5
【正文快照】: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中原地區(qū)民間戲曲的一個主要劇種。它伴隨著廣大人民的生活,表達和體現(xiàn)著人們共同的心聲與審美觀,,擁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形成和發(fā)展的早期,豫劇傳統(tǒng)中許多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優(yōu)秀劇目和優(yōu)美的音樂逐漸失傳,老一輩藝術家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龔重謨;論湯顯祖“以若有若無為美”的作劇主張──兼析湯顯祖作劇理論特色、價值和地位[J];撫州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2 鄭雷;從玉茗堂到詠懷堂——阮大鋮與臨川派[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朱家席;元雜劇民主思想的萌芽及其對世情小說的啟迪[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1期
4 李明;淺談戲曲的舞臺時空[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青云;元雜劇曲文與其明傳奇改寫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時宏宇;宗白華藝術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琦;袁于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傳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6 陳彩玲;現(xiàn)代語境中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邵宇彤;“樣板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郭玉瓊;戲曲與國家神話[D];廈門大學;2007年
10 柯凡;昆曲在當代的傳承和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雪穎;明代唱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日紅;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廂記語言美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魏育鯤;涼州賢孝及其生存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虎;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與風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畢麗君;鄭廷玉的雜劇[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燕肖;明代南散套體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呂穩(wěn)醒;元雜劇旦本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任方冰;移民背景下的新疆曲子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9 黨宇娜;中國古代聲樂論著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5年
10 羅丹;論元散曲代言體[D];湘潭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紅艷;;試論京劇演唱對詮釋中國聲樂作品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照琨;;彝劇音樂小議[A];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戲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專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周來達;中國聲樂唱法宜提四種[N];音樂周報;2000年
2 智明;程派江姐唱新聲[N];音樂周報;2001年
3 本報實習記者 王尊旺;南音:溝通閩臺文化的橋梁[N];海峽時報;2001年
4 張亞萌;中國音協(xié)采風團感受“魅力開封”[N];中國藝術報;2009年
5 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院長 李道國;主題音樂在戲曲劇目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N];中國文化報;2011年
6 本報實習記者 張成;國粹再現(xiàn)長征壯舉[N];中國藝術報;2011年
7 駐河北記者 李秋云 通訊員 默曄;《石家莊絲弦音樂概論》出版[N];中國文化報;2011年
8 朱紹玉;《宋家姐妹》音樂創(chuàng)作漫談[N];中國文化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姚藝君;中國漢民族戲曲聲腔類屬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楠;魯南柳琴戲聲腔系統(tǒng)及音樂多元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2 林宇;“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戲曲—婺源徽劇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付先麗;巴陵戲音樂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彭為;二胡演奏“聲腔化”藝術[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5 周芳;二胡聲腔化演奏在《蘭花花敘事曲》和《洪湖人民的心愿》中的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6 陳曉;湖北廣濟文曲戲初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7 曹暉;青陽腔衍變發(fā)展特征初探[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亞云;秦聲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賽;夏野學術成果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3年
10 高翔;區(qū)域民俗戲曲音樂研究——“豫東調”源流及其唱腔音樂解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40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94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