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民歌中“節(jié)拍交替”現象及其成因
本文關鍵詞:贛南民歌中“節(jié)拍交替”現象及其成因
【摘要】:"節(jié)拍交替"是民歌以及現代創(chuàng)作歌曲中一個常規(guī)現象,但發(fā)生發(fā)展在一個地域上的民歌出現如此眾多的"節(jié)拍交替",卻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著深層的文化原因。本文以贛南民歌為研究主體,通過對517首民歌節(jié)拍的定量分析,總結出"節(jié)拍交替"現象是贛南民歌的顯著特征之一,并試圖從區(qū)域文化、語言等方面闡述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作者單位】: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節(jié)拍交替 贛南民歌 客家方言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江西省民間的藝苑中有贛南民歌這一束獨具異彩的奇葩異卉。它歷時悠久、體裁廣泛,有山歌、燈歌、號子、小調、風俗歌等不同類型。在原有的贛南民歌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集中研究民歌演唱、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分析、民歌和戲曲的關系等方面。研究贛南民歌對于了解贛南人民的文化有著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林;節(jié)拍觀念縱橫談[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2 謝萬章;哈薩克族民歌歌詞格律與音樂節(jié)拍的關系[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濤;;采茶戲的藝術價值及保護傳承問題研究[J];大舞臺;2012年07期
2 李世軍;;超脫寧靜 淡處知音——黎英海音樂創(chuàng)作成就[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雷嘉彥;;回顧近二十年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年03期
4 藍文;成寧;張宇俊;;江西客家采茶戲的傳承與發(fā)展及校本教材建設的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1年12期
5 郭林;;中國古代音樂“拍”的研究——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音樂“拍”研究[J];人民音樂;2010年04期
6 肖著華;;粵北采茶戲在文化旅游中的價值[J];四川戲劇;2011年01期
7 謝娜;肖著華;;論粵北采茶戲與文化旅游的結合[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8 鐘俊昆;畢劍;;從戲曲旅游看非物質文化的開發(fā)利用——以贛南客家采茶戲為例[J];生態(tài)經濟(學術版);2008年02期
9 牛媛媛;;哈薩克族阿肯彈唱的研究現狀——哈薩克族阿肯彈唱文獻綜述[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何晶晶;;初探贛南采茶戲之丑角[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溫群荻;寧都民間戲班探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2 牛媛媛;新源縣坎蘇鄉(xiāng)哈薩克族阿肯彈唱傳承現狀的考察與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3 任秀梅;豫劇在新疆兵團農八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4 汪菁;阿勒泰地區(qū)哈薩克族婚禮及其儀式歌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欣;江西贛南采茶戲的音樂特征與表演藝術初探[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6 胡菁;徐曉林箏樂作品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7 吳極巧;哈薩克民歌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狀調查與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歐陽麗苗;贛南采茶戲丑角表現藝術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9 蔣燮;贛南客家傳統(tǒng)采茶戲《wD妹子》的音樂文化考察與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07年
10 李浩;場域、資本與文化傳承[D];云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師忠孝;淺談哈薩克民歌的格律及其譯配[J];語言與翻譯;1987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留文;;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J];中國語文;1995年01期
2 溫昌衍,溫美姬;客家方言特征詞中的近代漢語詞[J];嘉應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3 謝永昌;;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在梅州舉行[J];中國語文;2001年02期
4 第五屆客家方言研討會會務組;第五屆客家方言研討會暨首屆贛方言研討會[J];方言;2002年04期
5 林清書;運用社會語言學理論,深化客家方言研究[J];龍巖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6 莊初升,劉鎮(zhèn)發(fā);巴色會傳教士與客家方言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2年07期
7 田志軍;;客方言中“□□■la■ k~hia(蜘蛛)”一詞本字及其語音層次[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日健;;一等韻在客家方言也有齊齒呼[J];中國語文;1994年05期
9 莊初升;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J];韶關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10 繆九花,溫昌衍;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J];嘉應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百順;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張恩庭;;論石壁是構建客家區(qū)域文化的要地[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3 林富保;;《水滸傳》語匯與武平方言對照例釋[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4 王偉;;也談方言島問題[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藍雪霏;;論中國畬族民歌結構的非漢語言因素[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6 葉少玲;;云南客家研究[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葉智彰;;云南永勝的客家人[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赴永勝調研組;葉智彰;;客家人及其后裔在云南永勝(調研報告)[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溫珍琴;;從客家飲食諺語看客家文化的多元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陳元煦;;畬族研究回顧[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食[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2 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舊年[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3 吳靛初;“老婆討勿著,壞過吃錯藥”及其他[N];閩西日報;2005年
4 ;BMW的尋根路線圖[N];經濟觀察報;2010年
5 溫建欽;潮客地區(qū)的|坑∥幕痆N];潮州日報;2010年
6 劉百順 葉雪萍;雨毛[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7 全國非物質文化保護委員會專家 馮光鈺;保護方言對保護稀有劇種至關重要[N];音樂周報;2007年
8 周振鶴;從方言認同、民族語言認同到共通語認同[N];文匯報;2008年
9 曾紀鑫;漂泊中的強化與凝聚[N];連云港日報;2007年
10 廖開順;對三明“客家大市”定位的理性思考[N];三明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留文;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陳立中;湖南客家方言音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zhí)?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溫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5 溫美姬;梅縣方言古語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田阡子;東亞語言復合元音的類型及淵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侯小英;東江中上游本地話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區(qū)的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吳芳;粵東閩語-n、-η韻尾的方言地理類型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10 郄遠春;成都客家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D];西北大學;2010年
2 王建;語言接觸視野下的南康(龍華)客家方言詞匯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黃金寶;普通話、客家方言和韓國語漢字音的語音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4 羅舒殳;廣西陸川縣烏石鎮(zhèn)客家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比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5 鄭蕾;始興縣客家方言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蘇俊;論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會因素[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7 劉立恒;龍川客家方言時間副詞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起昆;客家方言詞源考索[D];四川大學;2007年
9 賴漢林;石城話語音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勝利;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研究[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760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76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