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歌的保護與傳承
本文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歌的保護與傳承
【摘要】:吳歌是江南吳地代表性地方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盡管吳歌極具典型的民間音樂藝術特征,但在國家非遺名錄中卻被收入民間文學類別。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傳統(tǒng)吳歌文獻中缺乏音樂文本傳承,而吳歌為歷史主流文化認同偏偏是其文學形態(tài)。因此,認真分析非遺列項偏離吳歌藝術形態(tài)原因本身,就是對吳歌傳承危機的重新認識,可藉由反思和拓展吳歌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路。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
【關鍵詞】: 吳歌 非遺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分類號】:G122;J607
【正文快照】: 江南吳語地區(qū)是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方言文化區(qū)域,吳歌是該地極具特色的代表性地方民間音樂藝術形式,擁有約七千年文化傳承淵源和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其濃郁的民風習俗內容,婉約的語言音樂雅韻,無不彰顯出江南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質。然而,在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大巍;;吳風古韻歌鄉(xiāng)情——非物質文化遺產常熟白茆山歌探微[J];藝術百家;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仁甫;;關于白茆山歌改編的幾點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2 吳敢;;說戲曲別集[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趙興勤;;滾調、板腔體與戲曲的自我救贖——“中國古代戲曲傳播史”系列研究之三[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王寧;;“寓技于折”與“依行分戲”——折子戲與昆劇角色行當?shù)膶I门c分工[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孫書磊;;《中國昆劇大辭典》折子戲條目補正[J];大舞臺;2010年09期
6 王黎;;淺析白茆山歌演唱藝術[J];大舞臺;2012年04期
7 吳蕾;;昆曲聲腔“南北合套”的形成與發(fā)展——談中國古代音樂的南北交流[J];大眾文藝;2012年07期
8 馮蕓;;昆曲藝術在蘇州的傳承與傳播——以“清曲社”、“清曲”為例[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09年00期
9 陸芳梅;;論莊一拂與其《古典戲曲存目匯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5期
10 丁慧;;本主崇拜·人神共娛·音聲和諧——從云南白族本主信仰儀式看大本曲與吹吹腔的音樂行為[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春彥;明末清初常州地區(qū)戲曲活動與創(chuàng)作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飛;乾嘉時期揚州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傳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D];廈門大學;2007年
6 蒯衛(wèi)華;昆曲商調曲牌曲腔關系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柯凡;昆曲在當代的傳承和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顏偉;明清山東雜劇傳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慧;折子戲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涂育珍;《墨憨齋定本傳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慕原;傳統(tǒng)的變遷[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2 黎小燕;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D];暨南大學;2011年
3 李映秋;傅雪漪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研究與古曲演唱體會[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4 韋雨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文人雅趣[D];山東大學;2011年
5 郭玲;清代前中期折子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于鋒;楊恩壽戲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代媛媛;詞調“又一體”結構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8 邵春燕;張鳳翼《紅拂記》傳播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金鑫;論梁辰魚的昆曲創(chuàng)作[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謝敬;明代戲曲文物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永生;;民間文學的傳承性與革新創(chuàng)造問題[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2 車科;;略論吳歌的音樂價值[J];大眾文藝;2010年23期
3 鄭長天;;歌與唱:民間文學的文本分層與意義間隔——以湘南瑤族的“岡介”活動為例[J];民俗研究;2007年01期
4 殷晶波;;試析滿族歌謠的流變及表現(xiàn)形式[J];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5 殷槞;;吳語方言與吳歌的地方色彩[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石雯麗;;以湘西土家情歌為例談民間文學的語言特色[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年17期
7 賀學君;;讓吳歌飛向世界[J];蘇州雜志;2003年06期
8 李樹江;論回族民間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9 段寶林;;80年歷史回顧與反思——紀念北大征集歌謠八十周年[J];民間文化論壇;1998年02期
10 毛巧暉;;新秧歌里的“民間”[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羅汛河;郭俊;;正本清源,宏揚光大——永葆布依族《好花紅》的純真性[A];布依學研究(之八)——貴州省布依學會布依文化與旅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藍雪霏;;畬族民歌與客家民歌的比較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3 許佳明;;一方水土一方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徐家楨;;當涂民歌改編問題之拙見[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5 許佳明;;試論蘆墟山歌的保護與傳承[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6 虞永良;;《汝爾歌》是一部杰出的自然主義作品[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7 王天銳;;布依族銅鼓與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8 邢孔輝;;簡論崖州民歌的旅游文化價值[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9 王威;;美妙的天籟——黑龍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較研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倪曉英;悠悠一曲《五姑娘》[N];蘇州日報;2005年
2 劉旭青;桑麻綠處飄吳音[N];中國文化報;2005年
3 張堅;吳歌與民俗[N];音樂周報;2002年
4 稚河;“花兒”的第一(上)[N];民主協(xié)商報;2006年
5 管村;藏族民歌:西藏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N];音樂周報;2005年
6 趙雨萍;蘆墟山歌的傳承和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劉玉梅;河陽山歌期待更大舞臺[N];中國藝術報;2006年
8 阿布都外力·克熱木;達斯坦:一種沉重的失落[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張峗峗;福州民謠[N];福建日報;2006年
10 檀梅;留住民間曾經的美麗[N];浙江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桑俊;紅安革命歌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楊俊光;唱歌就問歌根事[D];蘇州大學;2007年
3 賽吉拉胡;敘事民歌表演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4 王海榮;蒙古族好漢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5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冰;六朝清商樂發(fā)展探微[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2 鐘健;廣西宜州市做(女牙)禁與山歌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3 王曼利;文本背后的文本[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白哈申;敘事民歌《韓秀英》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5 格桑;論西藏音樂中的西藏歷史[D];西藏大學;2008年
6 文江濤;柳城壯族歌師傳承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紅霞;江南民歌特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8 蔡小毛;梅州客家山歌的源流與現(xiàn)狀[D];山東大學;2008年
9 楊曉燕;布依族古歌中的精神文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10 廉虹;回族女性的“花兒”與“花兒”中的女性[D];新疆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448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74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