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救世”與近代中國音樂史學
本文關(guān)鍵詞:“明道救世”與近代中國音樂史學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音樂藝術(shù) 明道救世 中國音樂史 葉伯和 鄭覲文 王光祈 楊蔭瀏
【摘要】:"明道救世"是清初學者顧炎武提出做學問目的的兩個方面。近代中國音樂史學的幾部重要著作(葉伯和《中國音樂史》、鄭覲文《中國音樂史》、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在西方音樂大量傳入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中國音樂的新理念,建立起中國音樂史學新的"道",同時又在現(xiàn)實社會中發(fā)揮了文化救國的意義。雖然這四部著作的內(nèi)容、體例各自不同,但"明道救世"卻是它們共同的特征。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關(guān)鍵詞】: 音樂藝術(shù) 明道救世 中國音樂史 葉伯和 鄭覲文 王光祈 楊蔭瀏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清初學者顧炎武(1613-1682)在論及做學問的目的有句名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1](P.98)明道與救世,從學術(shù)本身來說,是學科內(nèi)部的基礎研究和學科外部的應用研究兩方面。前者注重學術(shù)本身的概念、邏輯與理論。后者注重學術(shù)與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解決實踐中的困惑與問題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許文霞;鄭覲文佚篇《辟中國無文化可言之讕言》論考[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黃翔鵬;;楊蔭瀏先生和中國的民族音樂學[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5年03期
3 俞人豪;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的柏林學派[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柯鎮(zhèn)昌;;試論蒲松齡的科舉觀[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汪高鑫;;論“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陳波;;人類教育終生化與陶行知的終生教育思想[J];愛滿天下;2003年02期
4 朱燕芝;劉東興;武少穎;;王樸律之我見[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5 祝總斌;“律”字新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6 岳升陽;宣南文化與清初學術(shù)[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李真真;;宋人“黨”觀念探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常新;;感性的生動與理性的超越——李柏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史春風;“經(jīng)世”之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轉(zhuǎn)向[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10 張思齊;;顧炎武人生的詩意棲居[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趙暉;西學東漸與清代前期數(shù)學[D];浙江大學;2005年
3 方卿;專制與秩序[D];復旦大學;2005年
4 張春香;章太炎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9 范偉軍;黃生及其《杜詩說》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10 王勇;王光祈留德生涯與西文著述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再生;;《中國音樂史基礎知識150問》[J];音樂研究;2011年04期
2 張彤;;淺談音樂藝術(shù)的特殊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3 王清雷;;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音樂史高校學生論文評選頒獎大會綜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劉文科;;讓音樂打開美麗的花瓣[J];黃河之聲;2010年18期
5 成軍;;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摭談[J];大家;2011年15期
6 萬斌;;第二屆漢唐音樂史研討會在我院隆重召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馬晨;;論音樂的文學品性[J];大舞臺;2011年08期
8 陸彬;;以無聲的石頭刻畫有聲的音樂——從漢畫像石看石刻表演藝術(shù)[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9 李香蘭;;音樂形態(tài)特征的文化解讀在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意義分析[J];快樂閱讀;2011年08期
10 李娜;;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模式[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鵬;;堅守音樂陣地,鞠躬盡瘁[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2 苗笛;;維也納音樂文化給哈爾濱音樂的啟示與思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3 謝建平;;淺談音樂藝術(shù)中情感表現(xiàn)的本質(zhì)與特殊性[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4 周海宏;;音樂欣賞課相關(guān)的美學、心理學問題分析(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孫鵬;胡英華;;關(guān)于音樂藝術(shù)的特殊性問題[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宋慧琳;;高職院校音樂藝術(shù)教育研究與分析[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姜楠;;音樂藝術(shù),你該為繁榮農(nóng)村文化做些什么?[A];第八屆全國文化管理研討會暨中國首屆農(nóng)村文化管理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趙維平;;亞洲的音樂史料及其歷史研究狀況[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9 蘇布德;;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計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10 肖湛;許海;;時間藝術(shù)與空間藝術(shù)——論音樂和其他藝術(shù)的區(qū)別[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甯甯;金鐘獎:書寫活生生的中國音樂史[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2 吳文科;為“活的中國音樂史”立照[N];光明日報;2005年
3 記者 宋德松 通訊員 王印;天津首家音樂藝術(shù)專業(yè)市場落戶河東[N];天津日報;2009年
4 記者 宋德松 通訊員 董文哲;音樂藝術(shù)街“十一”前開街[N];天津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蔡萌;學音樂不一定都得當音樂家[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邱振剛;數(shù)字時代如何保護音樂版權(quán)[N];中國藝術(shù)報;2010年
7 王次p,
本文編號:720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72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