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大眾文化的現(xiàn)實表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西奧多·W·阿多諾 ,周歡;論流行音樂[J];當代電影;1993年05期
2 王黎;流行音樂與文化消費[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張靜靜;;論阿多諾對審美愉悅感的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丁云亮;;大眾閱讀與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龔婷;;僭越與顛覆——狂歡化理論視野中的《超級女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珊;;漫談大眾文化中的粉絲產業(y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莫國芳;;好萊塢電影與大眾文化意識形態(tài)[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鄧熙;曾小娟;;淺析韓寒小說中的叛逆人物塑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8 彭丹;;本土與現(xiàn)代的融合——論孫了紅的反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桂莉芬;;全民狂歡與身體消費——全民K歌互動節(jié)目“挑戰(zhàn)麥克風”的文化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10 徐敏;大眾文化的快感理論:從美學到政治經濟學[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薛強;;中國網(wǎng)絡文學的傳播學解讀——以起點中文網(wǎng)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葛濤;;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魯迅論壇研究——以“網(wǎng)易·魯迅論壇”為中心[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6 鄭志勇;;網(wǎng)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7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唐建軍;;電視劇的心理療慰功能[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9 蔡騏;;大眾傳播與作為受眾的粉絲[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3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胡沈明;現(xiàn)代新聞評論寬容意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永;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笛;上海市奉賢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銳;中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璐;解讀中國電視場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娛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楊程;文化視域下的我國網(wǎng)絡閱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程程;;從中國內地三十年流行音樂再看大眾文化的特點[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2 張曉翠;;淺議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的教育[J];成功(教育);2008年08期
3 吳磊;;20世紀9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價值批判:從音樂藝術退化到產業(yè)文化與藝術價值背離[J];藝術百家;2007年06期
4 肖生祿;;淺析大眾文化生態(tài)的脆弱性[J];絲綢之路;2010年12期
5 趙靜云;談新詞“pop”的構詞及其相關的大眾文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尚媛;;淺述流行音樂的生存環(huán)境[J];大家;2010年07期
7 黨岱;楊麗;;大眾文化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流行音樂審美教育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0年02期
8 閆巖;;兩個錯位和一點寬容[J];華商;2007年22期
9 王志輝;;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現(xiàn)象初探[J];黃河之聲;2008年21期
10 姚軻鄴;;流行音樂的和聲技法初探[J];黃河之聲;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明俊;;大眾文化與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C];2003年
2 王向峰;;遼海講壇第二講 大眾文化的根性與易境之改塑[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4——遼海講壇·第二輯(文學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鄧小平理論引導大眾文化健康發(fā)展[A];“鄧小平理論與21世紀中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劉艷雪;;從消費文化中構建積極的大眾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叢書策劃為例[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5 吳曉都;;列寧與20世紀大眾文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國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觀論析[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衛(wèi)華;高明航;盧文梅;;關于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文化的思考[A];現(xiàn)代企業(yè)運行機制與思維創(chuàng)新——企業(yè)運行機制與思維創(chuàng)新研討會議論文[C];2003年
8 史志高;吳濤;;關懷公眾:構建媒介生態(tài)與消費之新向度[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楊曉;;當代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與城市大眾文化[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03/2004]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10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國初年的大眾文化與小知識分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光明;缺乏文化消費會令人精神空虛[N];深圳商報;2007年
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頤武;找到順應時代的文化發(fā)展路徑[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蔡曉玲;百花齊放方能春色滿園[N];珠海特區(qū)報;2009年
4 童世駿;大眾文化與當下社會[N];社會科學報;2007年
5 段建軍;用先進文化提升大眾文化的品位[N];光明日報;2002年
6 趙少均;遏制文化消費的貴族化傾向[N];貴陽日報;2005年
7 孫遜;遏制文化消費的貴族化傾向[N];文匯報;2005年
8 本月撰稿 王_J;降低文化消費的門檻[N];文學報;2005年
9 記者 熊玲 實習生 歐陽小抒;文化消費漸入“后喻”時代[N];云南日報;2005年
10 吳江;大眾“文化消費”不該是“奢侈品”[N];中國文化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超女粉絲與當代大眾文化消費[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傅守祥;歡樂詩學: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D];浙江大學;2005年
3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4 金民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簡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楊曉光;文化消費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6 宋秋敏;“流行歌曲”視角下的唐宋詞[D];蘇州大學;2008年
7 李濤;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文化藝術生產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高嶺;審美文化語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9 趙民;歌唱背后的“歌唱”[D];復旦大學;2008年
10 謝中山;全球化語境中當下中國文學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晶;論流行音樂世俗轉向的原因及合理性[D];吉林大學;2005年
2 李蘭青;反叛與皈依的長征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倩;青歌賽“民通”現(xiàn)象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4 陸露;“流行風”為高中音樂課堂帶來一股清流[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思琦;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及文化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6 任麗華;社會轉型期中國流行音樂及其文化心理蘊涵[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周悅;劉歡音樂作品流行的成因和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燕妮;審美世俗化[D];暨南大學;2003年
9 孫明;中國當代流行音樂音像制品包裝風格及其文化屬性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梁遠葦;暄囂的表層[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本文編號:2612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1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