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揚州民歌對不同時期吳聲歌曲的影響與貢獻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Wu dialect, the second largest language area in China, produced a unique cultural achievement, "Wu Sheng Song", which was form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Since the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war and other factors, population changes, phonetic regionalization has been adjusted, and in the new era, there has been a new trend of mutual penetration and intera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strong vitality of "Wu Sheng Song"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For a long time, Yangzhou folk song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 Sheng songs,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李雄飛;韓偉;;清代“西調”研究述論[J];民族藝術;2007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玲玲;民間離別情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2 陳睿睿;永康鼓詞的藝術形態(tài)及生存現狀考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3 周麗琴;紅樓夢子弟書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美林;從唱法比較看揚州民歌演唱的發(fā)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2 陳木木;廣西區(qū)內“吳格”歌謠的保存與發(fā)展——吳聲歌曲遺跡初探[J];中國音樂學;2003年02期
3 張美林;揚州民歌的文化地位及其藝術特色[J];中國音樂;2005年02期
4 何玉軍;論吳歌發(fā)展史上的兩次高潮[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張美林;揚州民歌與吳歌比較研究[J];藝術百家;2004年06期
6 葛瑞蓮;;淺議揚劇與揚州民歌[J];劇影月報;2007年04期
7 方芳;;揚州民歌中襯詞特點初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年05期
8 袁野;試論揚州民歌的三個特點[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羅永麟;;《吳聲歌曲》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影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0年02期
10 郭義江;淺談吳聲歌曲演唱中的行腔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吳錫平;好一朵茉莉花[N];音樂周報;2003年
2 吳躍農;茉莉花香飄四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3 宋曉華 郭江陵;給揚州“古巷風情游”出點子[N];新華日報;2004年
4 記者 王榮斌 趙天;市級非遺新添49項[N];揚州日報;2010年
5 江都市三周中心小學 孫銀霞;淺談小學語文的地方文化教育[N];揚州日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楊雪梅;大運河的故事如何讓世界聽懂[N];人民日報;2011年
7 常州市新北區(qū)實驗中學 莊紅;淺談音樂課堂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提問[N];江蘇教育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邵萍;揚州民歌演唱中的方言運用及其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2529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52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