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文化與苗族民歌
[Abstract]:Chu ci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qu Yuan's artistic creation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southern folk songs. Chu ci is closely related to Miao folk songs. It is based on Miao folk songs and develops synchronously with Chu culture,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藝術(shù)系
【分類號】:J607;I206.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章;初論湖南民族地區(qū)婚俗的原始性特征[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2 侯立兵;漢代文人屈原情結(jié)的成因[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鄧先瑞;試論長江文化生態(tài)的主要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2年03期
4 蕭兵;良渚玉器“神人獸面紋”新解[J];東南文化;1992年Z1期
5 朱玲;雙重闡釋:漢字“美”和中國人的美意識[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李啟群;湘西州漢語與土家語、苗語的相互影響[J];方言;2002年01期
7 曹學群;土家族的姓名演變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8 陸群;苗族延續(xù)至今的萬物有靈信仰及原因剖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9 金榮權(quán);《山海經(jīng)》作者應為巴蜀人[J];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10 蕭放;論荊楚文化的地域特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2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白晉湘;山寨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圣河;莊子對原始巫教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孫宗曉;九歌初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3 胡遠慧;湘西保靖縣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調(diào)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燕;兩漢抒情言志賦的士人心態(tài)解讀和價值取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崔世俊;《九歌》與巫術(shù)祭祀儀式[D];青島大學;2004年
6 劉肖;沈從文的文化譜系[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孫靜;民國時期湘西匪亂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方芳;論《九歌》的雙重性質(zhì)[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鞠培霞;上巳節(jié)與少數(shù)民族“三月三”節(jié)日文化的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紀曉建;《楚辭》《山海經(jīng)》神話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良智;明人汪瑗在楚辭研究中的貢獻[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2 毛慶;由歷史看未來——近三百年楚辭研究史的啟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3 周興杰;;知人論世 以心換心——評吳廣平先生的《楚辭全解》[J];襄樊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嚴繪;;試論謝靈運詩歌《楚辭》用典的內(nèi)容[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16期
5 王偉;;《楚辭》校證(三十五則)[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06期
6 郭在貽;;從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談到《楚辭·招魂》的“土伯九約”──《楚辭新箋》節(jié)錄之一[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2期
7 鄭在瀛;《文心雕龍·辨騷》臆說——兼向張志岳先生請教[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8 王亮;;楚辭與魏晉南北朝文學[J];陰山學刊;1991年02期
9 劉曉南;;楚風與楚辭[J];云夢學刊;1993年02期
10 梅瓊林;論錢鐘書的楚辭研究方法[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樸永煥;;朱熹撰《楚辭集注》之動機考[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2 李炳海;;吟誦調(diào)和演唱曲:楚辭體的兩個來源——論楚辭體的生成及其和音樂的關(guān)系[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唐先田;;激蕩著楚辭、漢賦精神的當代杰作——《含苞的太陽》讀后[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方銘;;論宋玉唐勒景差“好辭而以賦見稱”[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5 陳連山;;“勤子屠母”解——對于《楚辭的文化破譯》的一點批評[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6 陳以鴻;;紀念唐文治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茹經(jīng)先生讀文法管窺[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7 胡如虹;;論漢代楚歌[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褚斌杰教授主要論著目錄[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9 李金坤;;《風》與《騷》的夢幻描寫[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10 于曉鵬;;春風雅言[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楚辭學會 周秉高;重視楚辭與自然科學關(guān)系之研究[N];光明日報;2005年
2 孫光;楚辭的新解讀[N];河北日報;2001年
3 胡維革;源遠流長話楚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4 李中華 龔賢;楚辭的文體界定與文體滲透[N];光明日報;2004年
5 郭建勛;楚辭意象、形制在宋詞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4年
6 李桂榮;論漢賦對楚辭的改造與超越[N];文藝報;2005年
7 黃靈庚;新世紀《楚辭》文獻研究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楊陽;楚辭專家首談文懷沙學術(shù)影響[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9 羅昌智;詩的歷史就是詩的影響史[N];文藝報;2003年
10 李炳海;走進楚騷文學大觀園[N];中華讀書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青;唐宋詞與楚辭[D];蘇州大學;2006年
2 肖曉陽;湖湘詩派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3 李金坤;《風》《騷》詩脈傳承論[D];蘇州大學;2007年
4 史建橋;《天問》的思想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特征[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唐景玨;兩漢遠游文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朱華陽;屈原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6年
7 王大恒;江淹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姚圣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D];山東大學;2006年
9 高一農(nóng);漢賦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卓玉;逯欽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建新;汪瑗《楚辭集解》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2 樸承姬;15世紀朝鮮朝文人楚辭接受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3 陳尚敏;《楚辭集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宋濤;楚辭意象與楚辭詩學[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5 紀曉建;《楚辭》《山海經(jīng)》神話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孫宗琴;詩經(jīng)與楚辭里“求不可得”詩篇現(xiàn)象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鄧晶艷;楚辭對阮籍思想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徽;《詩經(jīng)》與楚辭婚戀詩比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9 張靜妙;謝靈運山水詩新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高佩佩;《楚辭》和漢代抒情賦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186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51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