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調(diào)”考
[Abstract]:In Qing Dynasty, there are different categories, meanings and texts in folk songs, qu art and opera,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Western tune"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is an ancient popular song widely su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mainly reflects the life of the city. It absorbs and integrates the essence of literati's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olk tune of Shanshan and Shaanxi. A progressive form of singing with musical instrument accompaniment, mainly performed by professional artists. And the broad sense of "Western tune", bu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ple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Shan-Shan music singing a general name.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基金】: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第四十一屆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一等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獻(xiàn)芳;闡幽明微 弦歌之化——《聊齋志異》對孝悌觀念的藝術(shù)展示與超越[J];蒲松齡研究;2002年02期
2 杜建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積累與升華——從聊齋故事、清傳奇到川劇《碧波紅蓮》源流辨析[J];蒲松齡研究;2002年02期
3 孫洛中;脫棄陳骸 自標(biāo)靈彩——談《聊齋志異》中的果報小說[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4 林宗源;《聊齋》人物語言初探[J];蒲松齡研究;2003年03期
5 陶祝婉;論《聊齋志異》中的悍婦與妒婦形象——從女權(quán)主義視角的觀照[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6 孫福軒;蒲松齡與李漁的一次交往[J];蒲松齡研究;2004年01期
7 趙建業(yè);《聊齋志異》的藝術(shù)美[J];蒲松齡研究;2004年01期
8 張文澍;蒲松齡遠(yuǎn)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9 邢玉霞;《聊齋志異》的愛情描寫與文人心態(tài)[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10 張文澍;從《聊齋志異》中“女強(qiáng)人”形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及倫理思想[J];蒲松齡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趙堅;;仿生美學(xué)對服裝設(shè)計的影響[A];雪蓮杯第10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shù)應(yīng)用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春青;;文學(xué)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guān)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xué)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3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韻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xué)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歐明俊;陳X;;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A];紀(jì)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孫玫;;“三突出”與“立主腦”——透視京劇“樣板戲”中的傳統(tǒng)審美意識[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xué)學(xué)科建設(shè)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勝江;乾隆時期文人劇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何悅玲;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史傳”傳統(tǒng)及其歷史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楊旭東;北京評書的書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4 儲著炎;晚明戲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5 陳勁松;“鬧熱”及其背后的“冷清”[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1年
6 張龍;現(xiàn)代漢語習(xí)用語法構(gòu)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11年
7 李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選集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11年
8 李永泉;《兒女英雄傳》考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9 丁芮;北洋政府時期京師警察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趙星;乾嘉雜劇形態(tài)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婧;保定老調(diào)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崔保亞;從多學(xué)科背景下來看秦腔折子戲在甘肅的傳承與保護(hù)[D];西北民族大學(xué);2010年
3 楊成忠;敦煌變文的審美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5 余嬌;霓裳清影千秋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6 明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戲曲悲劇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李嶠U,
本文編號:2446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44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