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唱法韻味新論
[Abstract]:A poetic theory put forward by Si Kongtu, a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means that the creation of poetry should leave room for full imagination and aftertaste. In the Book of Poems with Li Sheng, he said: "in taste, you can speak poetry." near but not floating, far but not ending, "he said," then you can express the ear outside the rhyme. " If we take the whole United States as our work, we will know and taste beyo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of poetry. " Shi Kongtu inherits his predecessor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refers to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rhyme" and "taste"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exuberant style of artistic work;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work of "charm" and "taste").
【作者單位】:
【分類號】:J61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經山;論“適”的審美特征[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程美華;;略論駢文之“氣”——從“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周桂菁;山水審美與景觀創(chuàng)作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1995年02期
5 張學松;從意象建構看建安與盛唐風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6 王毅;;綜合視野中的音樂與舞蹈觀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王靜波;;淺論《舞賦》[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成遠鏡;隱秀與意境比較談──中國古代文藝美學范疇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嚴晨;寇玲;付琳;;多媒體數(shù)字藝術作品中的藝術性創(chuàng)造[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許金;美育命題的現(xiàn)代性轉換[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探論——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為中心[A];中國楚辭學(第二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2 金松姬;;張衡賦與莊子的自適思想[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3 李應龍;;文化美學視野與中西方古典美學批判[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4 吳夏平;;論類書與唐代(隱木)括體詩[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賈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觀[A];當代亞洲色彩應用:第四屆亞洲色彩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陳根;;產品本土化設計在企業(yè)品牌建設中的應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7 郭曉雯;;想象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意義[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科安;知識者的探求與言說[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毓紅;歷時與共時:《文心雕龍》與《詩學》體裁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3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高一農;漢賦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郝文杰;石濤畫學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6 蔡靜平;明清之際汾湖葉氏文學世家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袁世杰;禮學重構中的荀子性惡論文藝觀[D];蘇州大學;2003年
8 鐘錫南;金圣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相振芳;簡論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廈門大學;2007年
2 劉俊麗;唐《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的道德教育內涵及其實現(xiàn)方式[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晚成;曹植思想與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6 邱嶸;我國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7 鄭勤硯;師徒傳承美術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8 于德清;智與美的協(xié)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章艷麗;沈約文學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陳登凱;狂歡——生命之舞[D];西北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學智;“似花還似非花”[J];文藝研究;1980年06期
2 洪毅然;;關于美學研究方法中的一個問題[J];學術月刊;1980年06期
3 亞歷山大·薩遜斯克;王卓如;;電影美學,或影院途中的趣聞[J];電影藝術;1980年01期
4 克萊夫·貝耳;陳超南;;為藝術而藝術[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0年08期
5 ;著名音樂教育家黃友葵教授談聲樂人材和聲樂教學問題(上)[J];音樂世界;1980年04期
6 高慧菊;對語言的重視程度是民族唱法與西洋唱法的主要區(qū)別嗎?——與姜家祥同志商榷[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1年00期
7 汪湖;中國音樂學院、湖南省文化局聯(lián)合舉辦民族聲樂訓練班[J];中國音樂;1981年02期
8 曾嫩珠;《律曲前言》簡介[J];中國音樂;1981年04期
9 全景運;我省舉辦一九八一年歌壇新秀比賽[J];北方音樂;1981年03期
10 ;音訊[J];北方音樂;198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曉春;熊良智;;從中國傳統(tǒng)本然美學看實踐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蔣均濤;;觸類旁通,不即不離——抒情性作品與審美體驗[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彭立勛;;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審美心理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4 莊民權;;聲樂訓練的民族化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馬建華;;“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6 曹翠省;;論民族歌唱演員的全面修養(yǎng)[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7 施王偉;;談現(xiàn)代歌曲創(chuàng)作的走向[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8 苗鴻信;;我國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9 陳茉玲;;歌唱呼吸散論[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10 高帆;iJ村;;我國軍事新聞攝影的成就和特色[A];1983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昌秀芳;“綜合素質”與“專業(yè)素質”[N];經濟日報;2000年
2 張澤卿;王宏偉《西部放歌》[N];內蒙古日報(漢);2000年
3 本報記者 朱悅華;金獎背后是執(zhí)著[N];市場報;2000年
4 方建軍;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印象[N];陜西日報;2000年
5 本報記者 顏慧;田青理論家亮出黃牌:拒絕平庸[N];文藝報;2000年
6 韓溪;站得再高些 想得再遠些[N];文藝報;2000年
7 邢建昌;90年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N];文藝報;2000年
8 周來達;中國聲樂唱法宜提四種[N];音樂周報;2000年
9 齊從容;“三種唱法”是與非[N];音樂周報;2000年
10 通訊員 王曉明;專家質疑青年歌手大獎賽[N];浙江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蘇君;走向審美體驗[D];浙江大學;2004年
2 余慧元;一種“純粹”的經驗如何可能?—胡塞爾現(xiàn)象學經驗問題的擴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劉東玲;文學體制化與作家創(chuàng)作轉型[D];復旦大學;2004年
4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姜宇輝;審美經驗與身體意象[D];復旦大學;2004年
6 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慶杰;宋明理學美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5年
8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9 南志剛;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D];蘇州大學;2005年
10 周舒;20世紀英美美學原理的對象和范圍[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亞;論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性[D];河南大學;2001年
2 鄧濤;譯者的閱讀行為[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3 林娟;在中國文學傳統(tǒng)與外國文學資源之間——談林紓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4 趙海;接受美學的觀念及其對音樂理解問題的啟示[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5 劉春雷;試論審美經驗在文學批評中的意義[D];廈門大學;2002年
6 徐叢青;廣告敘事[D];廈門大學;2002年
7 徐晶晶;時代文化與審美:70年代出生作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志華;杜夫海納對審美對象和藝術作品類型的現(xiàn)象學描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慧勇;“三種唱法”之我見[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10 樊霞;喉腔狀態(tài)和運用方式對唱法風格的影響[D];河南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38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43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