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歷史與當代的音樂橋梁——陳遠林《飛鵠行》音樂分析
[Abstract]:Chen Yuan-lin, for soprano, clarinet, violin and electronic 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 is based on the Han Dynasty with the same name and Daqu. There is no preset of any sound.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effector interacts with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real musical instrument in real time, so that the step of "music shrinking" can be moved directly to the scene stage, so that the sound can be produced. Handle and transfer in one-time during live performanc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蘊華;從《聊齋俚曲》中“銀紐絲”小曲看明清民歌藝術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李城;遲震;;梨鄉(xiāng)嗩吶樂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 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李為渠;;宋元時期的宮廷音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海君;;論“宰割辭調(diào)”[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何晴利;;“樂府”始創(chuàng)年代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7 侯曉霞;;八十四調(diào)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8 王萍;;論唐代琵琶詩之意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曉茹;;論朱載X 《樂律全書》的舞樂思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羅世琴;由謠到詩——中國詩歌起源及其初步發(fā)展芻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連生;;詩贊體戲曲補論[A];“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2 孫尚勇;;論漢代鼓吹的類別及流變[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應時;;論敦煌樂譜研究中的實證方法[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康瑞軍;;論唐末仗內(nèi)教坊的實質(zhì)及其他[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李強;田可文;;唐代坐立部伎研究中存見問題之試析[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張國強;;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學習札記三則[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楊賽;;鄭聲三問——兼論先秦音樂文化交流[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黃康斌;;“張《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對《楚辭·遠游》中兩首古樂的考察[A];中國楚辭學(第十五輯)——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2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3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國安;先秦樂政與樂教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5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7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8 王定勇;金詞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9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陽;羅大佑歌詞的文學與商業(yè)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趙光強;道教曲牌音樂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陳繼榮;魏晉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初益辰;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設置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樊引娣;演唱情緒在聲樂藝術中的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連峗;論中國揚琴形制的演變[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8 張應華;貴州梭戛“長角苗”音樂文化生態(tài)考察與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9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10 王東陽;河南音樂文物及其史學價值[D];河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晨楓;;今日田歌:激情仍飛揚[J];歌曲;2003年04期
2 王艷;音樂的靈魂——《紅色小提琴》音樂分析[J];電影評介;2003年02期
3 張守東;;寒窗夜深聞天籟[J];學習博覽;2009年07期
4 徐多沁;徐多沁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管理輔助教材之三 學琴激情[J];小演奏家;2002年11期
5 楊寶智;也談小提琴諧謔曲——讀蔣雄達先生《關于小提琴諧謔曲》有感[J];小演奏家;2003年12期
6 欣樂;陰森恐怖的黑夜[J];小演奏家;2003年06期
7 友光 ,木子;帕格尼尼 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故事兩則[J];小演奏家;2003年06期
8 蔣雄達;當今世界重大的國際小提琴比賽簡介之一[J];小演奏家;2004年12期
9 ;信息傳真[J];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09期
10 王潔;;黃蒙拉《非常小提琴》非常有挑戰(zhàn)性[J];北方音樂;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吉提;;受益于技術理論課間的橫向溝通[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代海濤;程偉;鄭荃;;基于試驗和有限元基礎上的小提琴動態(tài)特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摘要[C];2003年
3 姜筑;;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思考[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郝向明;;優(yōu)秀的西特小提琴練習曲[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王銳;;樂中畫 畫中音——為美術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次提高音樂鑒賞力的音樂欣賞講座[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常佳;;關于小提琴民族化問題的一些思考[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張韻璇;;探索與定位——中國音樂學院 復調(diào)公共課改革[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劉朝;;起始階段的小提琴音準問題新探[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高如;;五音與中醫(yī)五臟關系探微[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10 韓毅;唐加福;郭偉宏;劉陽;;混合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求解多層批量問題(英文)[A];中國運籌學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峰;學習音樂應該抱有一顆平常心[N];中國藝術報;2009年
2 施雪鈞;門外聽“紅樓”[N];音樂周報;2008年
3 樂桃;張樂讓你大吃一驚[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蔣雄達;讓小提琴歌唱起來[N];音樂周報;2003年
5 記者 匡麗娜;重慶新年音樂會(主場)昨晚奏響[N];重慶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吳丹;李傳韻,,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提琴天才[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海珍 崔小紅;馬曉娟:用小提琴詮釋對音樂的熱愛[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8 丁芷諾;對我國小提琴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N];音樂周報;2006年
9 張浩 劉佳 劉新宇;神話與回聲的交響[N];天津日報;2005年
10 郭青劍;全國小提琴考級優(yōu)秀選手青島展演[N];中國藝術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鳴;約翰·科瑞里亞諾管弦樂寫作技術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2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響曲作曲技術分析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3 徐昭宇;演奏型態(tài)的分析與音樂意義的追索[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張千一;碰撞、對話與交融[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5 龐莉;克熱內(nèi)克弦樂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6 盧璐;高為杰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健;20世紀西方器樂演奏風格的結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8 胡藝芳;從布里頓的三部協(xié)奏曲看他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音樂手法上的融合及創(chuàng)新[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9 丁好;論古典奏鳴曲的形成[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10 顧之勉;微變奏—簡約主義作曲技術之綱[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聰;用數(shù)字音頻手段對拉威爾《波萊羅舞曲》進行音樂分析之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白偉剛;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音樂分析與演奏[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林濱;穆索爾斯基三組聲樂套曲音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曹芹;試論肖邦諧謔曲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暢;繼承與借鑒[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6 蘇莎;拉威爾《小奏鳴曲》的音樂分析和演奏處理[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7 宋晶;羅西尼喜歌劇中兩位女主角羅西娜與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林國宏;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chuàng)作思想及作品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勇;谷建芬及其歌曲創(chuàng)作探微[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張茂林;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中同名角色的塑造[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23563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5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