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布朗族人生儀禮與個體音樂活動過程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folklore of Brown nationality, birth, adulthood, marriage and burial are the four major ritual customs of life, marking the four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each member of society.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eremony of life and the "customs ceremon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separation (separation) stage and the aggregation (entry) phase of the customs ceremony. In the past, people used to put the four major life rituals and other folk songs (children's songs, love songs, custom songs, etc.), music and dance music, instrumental music, etc., which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of folk music,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musicological morphology or musical genre. Divided for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Howev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ceremony and its threshold stage, we can find out the above types of folk music. In fact, i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ife cycle and structure of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who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such as fuzziness, mixing, phase and gradual in the chain of "one-dimensional two-threshold" in the stage of ceremony and threshold in lif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Brown nationalit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inority and Han music in many artis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
【基金】: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國南亞語系民族音樂的系統(tǒng)研究”,批準號:06JA760021
【分類號】:K892.2;J6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明翔,余志祥,熊偉;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主題研究[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車廣錦;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關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學研究[J];東南文化;1992年05期
3 胡海勝;論民俗旅游開發(fā)研究的一般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2期
4 王丹;潘春芳;王曉珍;;農(nóng)耕文化旅游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初探[J];甘肅農(nóng)業(yè);2005年12期
5 周霄;民俗旅游的人類學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6 陳啟躍;中國傳統(tǒng)民俗與地理環(huán)境[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Z1期
7 嚴昌洪;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風俗調查與改良活動述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8 高興;山西秧歌的民俗學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9 李自然;試論影響民族風俗形成與發(fā)展的諸要素[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任麗新;漢族社會的民俗宗教芻議[J];民俗研究;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嚴昌洪;;1930年代國民政府風俗調查與改良活動述論[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卷)[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馮昆思;試論云南歷史名人旅游資源及其保護與開發(fā)[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王鳴明;布依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殷俊玲;盛世繁華[D];山西大學;2005年
4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崔艷紅;普羅柯比《戰(zhàn)記》研究[D];南開大學;2003年
6 羅斌;假面陰陽—安徽貴池儺舞的田野考察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王學鋒;賈村賽社及其戲劇活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8 衛(wèi)東海;明清晉商精神的宗教倫理底蘊[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9 于建剛;中國京劇習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藝;廣西侗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陳紅玲;論民俗旅游——兼論桂北民俗旅游長廊的開發(fā)[D];廣西大學;2003年
3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開發(fā)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4 沈麗玲;江西省中小學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梁琛;廣西融水縣香粉鄉(xiāng)習慣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李吏;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讀[D];山西大學;2005年
7 夏德峰;客家—中國民俗中的“宗親孤島”現(xiàn)象[D];鄭州大學;2005年
8 石麗t,
本文編號:22514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25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