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比較
[Abstract]: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Bel canto are based on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cultur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vocal music language, emotional expression, singing skills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l music art not only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ocal music culture, but also absorbs all outstanding foreign vocal music culture achievements.
【作者單位】: 新鄉(xiāng)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J6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曉農;人文傳統(tǒng)背景與中西聲樂文化差異之比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松;聲樂學習中要處理好的幾對辯證關系[J];長沙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陳虎;趙開東;;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聲樂教學[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石月婷;;師范院校聲樂課程設置探析[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4 胡郁青;美聲、民族唱法異同探微[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5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師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效果[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溫彩玲;淺談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異同[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7 金芙蓉;略論歌唱呼吸與美聲歌唱[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張蓉;論兩首歌劇詠嘆調演唱的呼吸應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9 王志軍;論歌唱者的聽覺感知及其對歌唱的作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10 劉元平;關于聲樂教師能力結構的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保榮;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D];河南大學;2001年
2 李小戈;“軟”系統(tǒng)方法論在聲樂活動中的應用初探[D];河南大學;2002年
3 常晶;論二十世紀后期我國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黃鶯;開設聲樂基礎理論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5 孫晨;中國傳統(tǒng)唱論的歷史觀照及其現實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周巍;關于何紀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莊曄;論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卡瓦拉多西角色的形象塑造[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宋薇;蒙漢調的文化內涵與演唱風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姚丹;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體現[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莉;論良好歌唱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紅梅;;淺談民族聲樂新傳統(tǒng)[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7期
2 張建東;;民族聲樂傳承發(fā)揚問題探討[J];黃河之聲;2010年21期
3 丁杰;;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歌海;2008年05期
4 馬菲;;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5 歐陽蓓蓓;;民族聲樂唱法之我見[J];藝術教育;2007年01期
6 耿青梅;;淺談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教學與演唱[J];青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7 郭姍姍;;美聲唱法與傳統(tǒng)民族聲樂藝術的差異[J];經營管理者;2010年11期
8 馬迪;;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郭偉平;;論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融通[J];青春歲月;2010年16期
10 鄭永江;;借鑒美聲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開展民族聲樂教學[J];藝術教育;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曉輝;俞晨杰;楊燁;;美聲與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測試分析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2 車小紅;;試論高校聲樂教學的師生素質和教與學關系[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3 紀露;;高雅與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強獨唱音樂會有感[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涂怡嵐;;論周小燕聲樂教學整體觀的形成和確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5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姜瑾;;從美學角度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7 邱笑宸;;從《三國演義》片尾主題歌看通俗歌曲的語言運用[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楊瑞慶;;漫談歌曲創(chuàng)新[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徐娟娟;;聲樂教學中的辯證法運用[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10 匡雅玲;;淺談歌唱中“字”、“氣”、“情”的處理在演唱中國歌曲中的作用[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顯舟;偶然與必然[N];音樂周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吳月玲 實習記者 張亞萌;青歌賽美聲組為何中國歌曲唱得少[N];中國藝術報;2006年
3 晨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要堅持多樣化審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王秉銳;我對金鐘獎聲樂比賽的幾點感受[N];中國藝術報;2007年
5 馬潔;“千人一面”辯[N];音樂周報;2003年
6 大慶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青年教師 王琳琳;美聲唱法的特點和中國發(fā)展道路的探索[N];音樂生活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金惠子;民族聲樂文化的優(yōu)秀傳承者——黑力[N];音樂生活報;2011年
8 石惟正;我的民族聲樂觀[N];音樂周報;2000年
9 天水市歌舞團 楊濤;淺談民族聲樂與民族唱法[N];天水日報;2009年
10 梁占峰;唱法與審美多元化[N];音樂周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琰;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共融性問題考察與反思[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2 陳芳芳;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響[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3 李晶;論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的咬字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雁;民族聲樂風格單一化問題芻議[D];山西大學;2006年
5 盛況;論美聲唱法中的聲情并茂[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雪梅;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之“情、聲、韻”[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毛勝男;聲樂發(fā)展的新趨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大海;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的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斯洋;方法、融合、觀念及其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419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14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