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鐘鼓之樂與禮樂文化考論
[Abstract]:The music of bell and drum in Han painting effectively reproduced the form, structure, arrangement, playing method and other unknown information of the heavy instrument of ritual and music in Han Dynasty, so it became the epitome of the popular culture of music and ritual in the society of Han Dynas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mutual verification of pictures and articles, pictures and objects, etc. It reveals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social etiquette in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overall heritage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social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form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which reflects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ritual and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 The general socie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renaissance of rites and music,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etiquette and music,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a new style of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shù)學研究中心;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漢畫樂舞藝術(shù)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接軌的中國音樂圖像學研究》(10YJA760029)成果之一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勁秋;《論語》何晏注訓詁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李先華;《說文段注》詞義考釋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王丹;;帶指事性質(zhì)的象形字與指事字辨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4 呂建輝;《說文解字》訓釋語中雙音詞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李家浩;戰(zhàn)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連秀麗;;青銅禮器與禮樂制度的歷史沿革[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8 賈立國;;曹植詠俠詩與俠文學的傳承[J];北方論叢;2006年02期
9 尹黎云;漫談古代文人的自號[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10 易敏;在對譯與比較中觀察漢語詞義系統(tǒ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志云;;《說文解字》女部聲訓與漢代婦女地位[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曾臘梅;;稱謂詞“奴”的變遷[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趙明正;;論漢樂府的貴族趣味和娛樂性[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4 曾琳;;漢畫像石刻中的西王母文化剖讀[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王紀潮;;中國古代巫、毒關(guān)系之演變——戰(zhàn)國秦漢簡帛材料中有關(guān)毒的人類學觀察[A];第一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張永太;侯幸峗;修彥鳳;;小議中藥炮制“q婪ā敝小皅饋鋇惱范烈鬧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四大懷藥與地道藥材研究論壇暨中藥炮制分會第二屆第五次學術(shù)會與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7 魏建震;;周代社祀與西周社會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俞志慧;;《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9 王海波;劉穎;;鳳凰的動物學原形探尋[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10 李大遂;;常用漢字義系字族表[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劍云;太康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2 伏俊連;俗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鞠寶兆;《內(nèi)經(jīng)》藏象理論體系的發(fā)生學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2年
5 陳才智;元白詩派成立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林殷;命門學說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8 韓同蘭;戰(zhàn)國楚文字用字調(diào)查[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傅海燕;《黃帝內(nèi)經(jīng)》首見醫(yī)學詞匯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10 胡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亞卓;陸機詩歌美學風格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晚成;曹植思想與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3 吳秀榮;《說文解字》表情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莊筱玲;魏晉南北朝擬古詩初探[D];廈門大學;2001年
5 韋春喜;漢魏六朝詠史詩試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浩;論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余全介;荀子詩說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8 張巍;花間詞的社會文化闡釋[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詠鈴;愛情文學審美視野中的南朝樂府民歌[D];湘潭大學;2002年
10 朱玉彬;[D];安徽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1379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13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