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音樂技術論文 >

西方音樂美學史上的兩次重大轉(zhuǎn)折:盧梭與尼采

發(fā)布時間:2018-06-15 22:21

  本文選題:音樂美學 + 浪漫主義; 參考:《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摘要】:浪漫主義音樂和現(xiàn)代主義音樂是西方音樂文化史上的兩個重要時期。浪漫主義之父盧梭的一些音樂美學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音樂美學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音樂美學轉(zhuǎn)變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正是盧梭在繼承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美學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突破,從而為浪漫主義音樂美學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樣,審美現(xiàn)代主義之父尼采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音樂文化向現(xiàn)代主義音樂文化轉(zhuǎn)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正是尼采在繼承浪漫主義音樂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審美現(xiàn)代主義的音樂美學思想,從而為現(xiàn)代主義音樂文化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盧梭和尼采可以看作是西方音樂美學史上的兩個重要轉(zhuǎn)折點。
[Abstract]:Romantic music and modernist music are two important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culture. Some of Rousseau's musical aesthetics thought of 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can be regarded as a transition form of western music aesthetics from classicism to romantic music aesthetics. It i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esthetics that Rousseau has made a new breakthrough, thus lay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romantic music aesthetics. Similarly, Nietzsche's musical aesthetics thought of the father of aesthetic modernism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Romantic music culture to modernist music culture. It is Nietzsche who inherits the romantic musical aesthetic thought. Created the aesthetic modernism music aesthetics thought, thus laid the thought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sm music culture. Therefore, in this sense, Rousseau and Nietzsche can be regarded as two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湖北經(jīng)濟學院社會科學系
【分類號】:J6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余虹;生命藝術:健康的與病態(tài)的——尼采的生命藝術論[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3 黃昌海;;論音樂作品的審美意蘊[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徐曉霞;尼采悲劇學說演繹過程和酒神精神實質(zhì)[J];長春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5 盧善慶,許文郁;建筑藝術探美[J];福建建筑;1994年04期

6 廖家驊;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新使命[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郭興舉;尼采的教師觀[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8 葉知秋;“聲有哀樂”還是“聲無哀樂”——論音樂的表現(xiàn)性和表現(xiàn)方式[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吳俊;教師能力的審美要求[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熊延柳;悲渺與悲壯——論丁玲蕭紅小說人物形象的悲劇審美價值[J];黑河學刊;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U,

本文編號:20238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0238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1d4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