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狄樂”的發(fā)展與變遷
本文選題:北狄樂 + 歷史變遷。 參考:《船山學刊》2008年03期
【摘要】:"北狄樂"是漢唐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樂通稱。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原創(chuàng)、交融、分化等歷史變遷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進入北魏音樂機關,成為祭祀、享宴、郊廟音樂的一部分,其歌辭為華語系統(tǒng),部分繼續(xù)在民間流傳,其歌辭仍為鮮卑語。華化的這部分歌曲通過戰(zhàn)爭、外交、民間等各種方式流傳到南方。在華胡音樂文化交流滲透中,"北狄樂"不斷地被漢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鮮卑語系統(tǒng)已完全消融于漢語的音樂文化系統(tǒng)中。"北狄樂"入華,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華樂,進入華樂系統(tǒng)后,"北狄樂"的性質改變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一部分。
[Abstract]:North Dile "is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Northern Xianbei, Xiongnu, Qiang, Di, Capricorn and other national music." After its development went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such as originality, blending and differentiation, some of the songs were transformed and promoted into music organ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the music of sacrifice, feast, and suburban temple. The song was writte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ystem and continued to circulate among the people. His song is still Xianbei language. This part of the Chinese songs spread to the South through war, diplomacy, folk, and so on. During the permeation of Hua Hu's music and culture, Beidelo has been continuously Sinicized, and by the Tang Dynasty, its own Xianbei language system has completely melted into the Chinese music culture system. " After entering the Chinese music system, the nature of Beidelo changed and became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單位】: 懷化學院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項資助項目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6YB116;2006年江蘇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的內容之一。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胡秋銀;劉浩;;論永和人物——以劉`暈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潘殊閑;;獨酌:李白內心孤獨的真實印記——兼論后世的獨酌情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項曉靜;;劉仁軌研究三題[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陳慧慧;;中國古代西南農(nóng)耕經(jīng)濟與西北游牧經(jīng)濟比較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王鶴鳴;;宋代譜學創(chuàng)新[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10 闞緒良;呂曉玲;;“野渡無人舟自橫”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邵正坤;;論北朝時期鮮卑的家庭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周保平;賀俊彥;;漢畫中的羽人與漢代的成仙思潮[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馬怡;;說}m[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鳳鳴;;登州在唐代中日關系中的重要地位[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6 趙明正;;論漢樂府的貴族趣味和娛樂性[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7 姬永亮;;唐代誤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張盈;;江總年譜[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五卷)[C];2006年
9 黃樓;;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10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4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8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9 王娟;漢代畫像石的審美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成朝暉;“國風”與南北朝民歌中民間愛情詩的比較[D];湘潭大學;2010年
4 王明全;鮑參軍詩歌創(chuàng)獲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振認;荊軻形象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貝維靜;滇桂民族手工造紙技術多樣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干艷娟;宮體詩創(chuàng)作題材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侯曉珊;南朝詩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大順;;論“北狄樂”的發(fā)展與變遷[J];船山學刊;2008年03期
2 吳大順;;“北狄樂”考論(上)[J];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3 陳軍洲;;英國歷史變遷與英語習語之關聯(lián)探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4 ;史林特別推薦書目[J];史林;2006年06期
5 張雪梅;;從活用形的歷史變遷來考察日語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1年26期
6 馮今源;;漫談回族商業(yè)經(jīng)濟的歷史變遷[J];中國民族;1981年03期
7 吳元豐 ,趙志強;黑龍江地區(qū)錫伯族的歷史變遷[J];北方文物;1984年03期
8 姬瑞環(huán);;德昌公路的變遷[J];北京檔案;1987年03期
9 簡單;;《圣石傳說》——中國版《玩具總動員》[J];歌海;2001年11期
10 桑廣書;陳雄;;灞河中下游河道歷史變遷及其環(huán)境影響[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濤;朱立峰;李明;魏輔文;;相嶺山系大熊貓棲息地的歷史變遷[A];野生動物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第三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辛怡華;;陳倉故城歷史變遷[A];“寶雞建城歷史與得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浩良;;通江縣森林生態(tài)的歷史變遷[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nóng)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4 劉相濤;;簡述青島歷史燈塔的保護與修繕策略研究[A];中國航海學會航標專業(yè)委員會沿海航標學組、無線電導航學組、內河航標學組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袁大軍;小泉淳;;盾構工法的新動向[A];城市地下空間開發(fā)與地下工程施工技術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曹繼紅;孟亞南;楊雪;;新中國行業(yè)體協(xié)歷史變遷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7 李Z{;;人與健康的歷史變遷[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8 闕維民;;論杭州城區(qū)的歷史變遷及其發(fā)展趨勢[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9 李嚴;張玉坤;李哲;;晉陜北部地區(qū)明長城軍事聚落的歷史變遷[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王仲杰;;北京城皇城紫禁城城樓彩畫配置分析[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姚遠(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所副教授);中國人口的歷史變遷及普查[N];北京日報;2000年
2 記者 蔡朝陽 通訊員 田向陽 王昕 朱衛(wèi)平 陳俊才 熊國春 曹先明 盧峰 楊體鋒 王義功;夢里水鄉(xiāng)別樣情[N];湖北日報;2009年
3 魏華林;保險功能的歷史變遷[N];中國保險報;2003年
4 ;古城像塔樣層層疊壓展現(xiàn)歷史變遷[N];科技日報;2002年
5 高振發(fā)邋李建成 李文亮;從僻遠小山村走來[N];河北日報;2007年
6 記者 李江濤;北大宣布:校園拆遷嚴守文保法規(guī)[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歐陽湘;廣州發(fā)展目標定位的歷史變遷[N];廣州日報;2004年
8 通訊員 吳劍平 記者 殷學兵;百萬字家庭檔案見證三十年歷史變遷[N];南京日報;2006年
9 李磊;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關系[N];社會科學報;2004年
10 隋笑飛;在歷史變遷中觸摸幸福[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王彥章;公共領域的審美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7年
3 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郭文;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歷史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為軍;中國食品安全控制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6年
6 閆春;《四書大全》的編纂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栗志剛;人民幣匯率制度演變的政治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荊蕙蘭;近代大連城市文化研究(1898-1945)[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馮曉陽;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實觀照[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鄧小泉;中國傳統(tǒng)學校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歷史變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德金;國家恐怖主義定義考辨及其歷史變遷[D];四川大學;2004年
2 尉富國;壯族民間信仰的歷史變遷與當代轉型[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華東方;從歷史變遷看和制漢語的詞語構成[D];武漢大學;2005年
4 柏寶清;試論日語敬語的歷史變遷[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坤;近現(xiàn)代北京胡同的歷史變遷及其文化價值[D];吉林大學;2009年
6 田擁軍;新記《大公報》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D];中南大學;2009年
7 曾學剛;論中國農(nóng)村土地產(chǎn)權制度的重構[D];鄭州大學;2005年
8 寧靜;我國近代教師教育模式的歷史變遷[D];河北大學;2004年
9 洪麗;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歷史變遷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武漢大學;2005年
10 伍雪輝;課程話語透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216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202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