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古樂”與納西族傳統(tǒng)民族音樂
本文選題:“納西古樂” + 麗江“洞經音樂”; 參考:《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摘要】:"納西古樂"這一稱謂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麗江洞經音樂演奏者為避免把宗教視為封建落后的政治風氣而將麗江洞經音樂稱為"麗江古樂;"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納西古樂"取而代之,也是專指"麗江洞經音樂"。長期以來由于麗江大研古樂會是以演奏麗江洞經音樂為主的,所以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把納西古樂等同于麗江洞經音樂。其實,"納西古樂"是指在納西族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由納西族先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并融合外來音樂,而逐步形成并傳承至今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包括"麗江洞經音樂"以及"崩思細哩"、東巴音樂和"熱美蹉"等。
[Abstract]:The title "Naxi Ancient Music" 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50s.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avoid seeing religion as a feudal and backward political atmosphere, Lijiang cave musicians called it "Lijiang ancient music"; in the early 1990s, Xuanke replaced it with "Naxi ancient music", also referring to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For a long time, Naxi ancient music was equated with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in many people's ideas because it was mainly playing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In fact, "Naxi ancient music"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that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and passed on to the presen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n which the Naxi ancestors continuously created and fused foreign music in their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 It includes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and Bang Si Xi Li, Dongba Music and Remei consultation.
【作者單位】: 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志平;傳統(tǒng)兒歌魅力探源[J];成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朱建軍;從文字淵源物的角度對語段——記意文字類型學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張宏梁;論藝術與仿生學的結緣[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陶思炎;論民俗應用的主體與對象[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王云;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隱喻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崔濤;我國古代美意識的起源探論[J];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04期
7 馬強才;從“娛樂”到“尋找真理”——試探西方美學游戲說的發(fā)展動力[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王宇;;論五色審美觀與中國古代色彩符號的歷史嬗變[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5年04期
9 林同華;簡論中國原始社會的繪畫美[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10 郭淑云;薩滿舞蹈的特征與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莉;;創(chuàng)造是音樂的生命,音樂促進我們創(chuàng)造——簡論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宇振;中國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2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郝慶云;17至20世紀赫哲與那乃社會文化變遷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蔡元;主體意識的生成與擴張[D];吉林大學;2005年
5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6 蘇東曉;審美無利害說與審美關系問題[D];復旦大學;2005年
7 萬潤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0年
8 胡敏;中西人體美觀念及其表現(xiàn)形式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田興國;存在之思與傳奇之思[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10 馮民生;中西傳統(tǒng)繪畫空間表現(xiàn)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曉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的現(xiàn)狀與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志遠;施光南歌曲創(chuàng)作民族特色的形態(tài)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郭小剛;我國漢族民間音樂現(xiàn)狀的三種模式及其社會心理背景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周維妍;主體性音樂學習方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5 許潔;循山之紋理 繪路之新綠[D];重慶大學;2003年
6 曾琳智;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音樂性[D];湘潭大學;2003年
7 胡遠慧;湘西保靖縣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調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正君;青海、甘肅河湟地區(qū)民族雜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雪豐;勃拉姆斯幾首鋼琴作品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悅及其物化——論原始藝術的發(fā)生[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明躍;;“納西古樂”與納西族傳統(tǒng)民族音樂[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本文編號:1968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96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