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聲樂藝術中唱法跨界的問題
本文選題:聲樂藝術 + 唱法跨界; 參考:《中國音樂》2008年03期
【摘要】:20世紀上半葉,世界聲樂藝術舞臺上曾出現過"全能歌手",到了20世紀末,在中國聲樂藝術舞臺上也出現了在唱法上具有跨幾種唱法演唱能力的歌手。她(他)們的才能及其藝術實踐向世人們顯示了跨界演唱的優(yōu)越性。這種同一歌者在多種唱法間的跨界演唱,為我們展示了把不同聲樂演唱方法匯集一身,同一歌者出色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演唱方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本文對此種現象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試圖在一定層面上探索其存在的意義,以期促進我國聲樂藝術的更加繁榮。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lmighty singers" had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the world vocal music ar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in the end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singers with various singing skills had appeared on the Chinese vocal art stage. Her talents and their artistic practice showed the superiority of transboundary singing to the world. The same singer is in many kinds. The transboundary singing between the singing methods shows us the possibility of bringing together different vocal music singing methods and the same singer with two or more than two kinds of singing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is phenomenon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existence at a certain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vocal music in China. Art is more prosperous.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基金】:2006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6SJ7600)
【分類號】:J61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燁;王僧虔:沉寂在歷史中的音樂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劉莎;《詩經》中樂器總量及類別探討——關于其樂器學諸問題的闡釋之一[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代百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鋼琴曲《#F商:書法與琴韻》中的“中國風格”探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黃少枚;潮州二四譜腔譜關系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苗幼卿;;試論二人臺多元性及其發(fā)展[J];內蒙古藝術;2005年02期
6 馬韻斐;古代胡琴的歷史演進脈絡[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1期
7 鐘文敏;古箏的演奏技巧和欣賞方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8 曾臻;中國傳統音樂“線性”現象及成因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宋沛;;淺論高師《中國音樂史》教學及教材的現狀與改進[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陳石萍;中國聲樂史折枝[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3 李秋菊;清末民初時調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謝瑾;中國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5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卓慧;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論草原民歌蒙漢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2 周瓊;論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引入[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孫曉霞;唐教坊曲子曲名樂調源流考[D];山西大學;2006年
4 汪媛;撫州采茶戲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周燁;六朝樂教初探[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6 詹巧宇;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7 余文博;“新音樂運動”之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8 李自浩;陳澧《聲律通考》整理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9 單蕾;清代以前陳e獨質欏釩姹鏡韃橛胙芯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10 尹君;中國古代祭孔雅樂的發(fā)展概況及對近現代音樂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芮嶺;斯義桂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講學[J];人民音樂;1980年03期
2 郭蘭英 ,李波 ,王嘉祥;讓民族聲樂藝術之花大放異彩[J];人民音樂;1980年05期
3 陳巔 ,王德;越走越亮堂——民歌演唱家郭頌的藝術道路[J];人民音樂;1980年05期
4 生廉;草原歌壇的新秀——阿拉泰[J];人民音樂;1980年12期
5 李凌;一顆光芒閃耀的歌壇新星——聽吳雁澤的演唱隨談[J];人民音樂;1980年10期
6 張權;喜聽天津市青年獨唱獲獎者音樂會[J];人民音樂;1980年10期
7 吳藥聲;;民族聲樂一枝花——淺談郭頌的聲樂表演藝術[J];學習與探索;1980年05期
8 ;著名音樂教育家黃友葵教授談聲樂人材和聲樂教學問題(上)[J];音樂世界;1980年04期
9 ;著名音樂教育 家黃友葵教授 談聲樂人材和 聲樂教學問題(下)[J];音樂世界;1980年05期
10 之松;;高師聲樂教學大綱將于一九八二年出版[J];音樂世界;198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華;;淺論聲樂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魏秀榮;;簡談民歌演唱藝術的美學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蘇以淑;;試論新形勢下音樂輔導工作的有效途徑[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董振國;;在聲樂教學中怎樣認識歌唱綜合規(guī)律的掌握[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紀露;;高雅與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強獨唱音樂會有感[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6 段友芳;;高師聲樂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yè)素質[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7 孫曉春;;略論民族聲樂作品的處理與表現[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8 林豐;;關于數字化環(huán)境藝術教學的思考[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周建良;;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訓練[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10 傅磊;;淺談男中音的聲樂教學與訓練[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秀艷;培養(yǎng)學生聲樂藝術表現力[N];光明日報;2000年
2 潘文;再譜一曲“歌唱祖國”[N];經濟日報;2000年
3 周國安;“三種唱法”劃分科學嗎?[N];人民日報;2000年
4 吳祖強;“每周一歌”吸引更多人唱和[N];人民日報;2000年
5 文均;《媽勒訪天邊》喜獲“金荷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王f ;“把中國的音樂傳播出去”[N];深圳商報;2000年
7 ;聲樂劃分三種唱法不科學[N];文匯報;2000年
8 高音;唱法如何劃分?[N];音樂周報;2000年
9 倪林;何為“專業(yè)”?何為“業(yè)余”?[N];音樂周報;2000年
10 齊從容;“三種唱法”是與非[N];音樂周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海鷗;論山東民歌演唱的傳統特色之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談我演唱山東民歌時的體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馮亞;論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性[D];河南大學;2001年
3 王保榮;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D];河南大學;2001年
4 姜瑾;論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小戈;“軟”系統方法論在聲樂活動中的應用初探[D];河南大學;2002年
6 吳素芹;亨德爾在聲樂藝術發(fā)展史上的貢獻[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慧勇;“三種唱法”之我見[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8 楊云玉;聲樂技能學習的心理探析[D];河南大學;2003年
9 劉海潮;李雙江的藝術道路與演唱風格[D];河南大學;2004年
10 王愛紅;論歌唱思維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16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91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