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為自己寫的安魂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弦樂四重奏》
本文選題:肖斯塔科維奇 + 弦樂四重奏 ; 參考:《人民音樂》2008年05期
【摘要】:正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不僅是一位譜寫交響樂的杰出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寫作室內樂的卓越能手。15部交響曲和15部弦樂四重奏貫穿了他一生,反映了他在特殊時代、特殊環(huán)境下的坎坷經歷和切身體驗。其中,《第八弦樂四重奏》(作品110號,c小調)以其內容和形式的獨特,值得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Abstract]:Zheng Dmitry Shostakovich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master of symphonies, but also a masterful writer of chamber music. 15 symphonies and 15 string quartets run through his life, reflecting his special times. The bumpy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Among them, string Quartet No. 8 (Op. 110 / C minor) is worthy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its unique content and form.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成華;;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的美學特征[J];飛天;2011年16期
2 ;北京音樂廳2011年9月演出資訊[J];中國信用卡;2011年09期
3 劉水;;自由與正義的戰(zhàn)歌——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評析[J];世紀橋;2011年13期
4 羅銘;;中國期刊網1989-2007年所載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研究綜述[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5期
5 王虎;張寶華;;論弦樂四重奏《白毛女》主題-動機的貫穿及變形手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狄其安;;從鋼琴組曲《格言》 看肖斯塔科維奇早期的創(chuàng)作思維[J];音樂大觀;2011年01期
7 ;北京音樂廳2011年7月演出資訊 打開音樂之門·暑期系列音樂會[J];中國信用卡;2011年07期
8 檀革勝;;非調性的“外衣” 調性的“內核”——以韋伯恩《五樂章的弦樂四重奏》(Op5)Ⅲ為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演出[J];中國新時代;2011年07期
10 ;2011上海音樂學院室內樂藝術周暨友誼邀請賽圓滿落幕[J];小演奏家;2011年08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程興旺;肖斯塔科維奇遺產欲尋新家[N];音樂周報;2004年
2 王小寧 綜合編譯;美國德克薩斯州“熱演”肖斯塔科維奇[N];音樂周報;2006年
3 李瑾;別特連科“隱忍”演繹“肖十五”[N];音樂周報;2010年
4 徐錦江;雪中的肖斯塔科維奇[N];音樂周報;2007年
5 景作人;復活的肖斯塔科維奇[N];音樂周報;2004年
6 卜大煒;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賞析[N];音樂周報;2006年
7 陳立;嫵媚柔情的門德爾松弦樂四重奏[N];音樂周報;2003年
8 黃曉和;肖斯塔科維奇 特殊時代錘煉的作曲大師(三)[N];音樂周報;2006年
9 卜大煒;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賞析[N];音樂周報;2006年
10 魏玲;馬蘇爾詮釋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N];河北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晶;肖斯塔科維奇晚期弦樂四重奏音樂語言與結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 周靜;漢斯·威爾納·亨策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3 胡筱錚;施尼特凱室內樂作品中的復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4 龐莉;克熱內克弦樂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5 劉奇;莫里斯·奧阿納音樂語言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6 孫紅杰;飾變·混合·解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7 王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作曲家留蘇期間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志鴻;本杰明·布里頓復調技法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9 錢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10 張有川;里蓋蒂音樂創(chuàng)作中和聲語言的技法特征與發(fā)展軌跡[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暉敏;肖斯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的復調寫作技術[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2 楚悅;論蒙古族風格的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誼;埃利奧特·卡特《第四弦樂四重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查寧;施尼特凱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D];沈陽音樂學院;2010年
5 程亞威;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的風格特征與演奏技巧[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6 李彬彬;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曲式結構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2年
7 郭怡然;芬尼豪〈第二弦樂四重奏〉及其結構思維[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8 鄧連平;卡特《第五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田蕾;湯姆森《第一弦樂四重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姜全福;巴托克第三時期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98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89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