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音樂學的視角看陜北民歌中的情感內(nèi)涵
本文選題:陜北民歌 + 情歌; 參考:《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摘要】:在陜北民歌中,情歌占據(jù)了大量的比例,情歌中又以展示悲情的作品最讓人心酸與震撼。其中,描寫男女之間相逢、甜蜜、感傷、離別、詛咒的內(nèi)容最多。表現(xiàn)在音樂上,調(diào)式種類也非常多,最常見的是清商音階的徵調(diào)式,而徵調(diào)式中又以五聲徵調(diào)式最多。由于特定的文化地理因素影響,陜北情歌里既有中原正統(tǒng)文化的含蓄,北方游牧文化的率直,也有江南漁獵文化的婉約,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混血兒",是容納了原始野性美的愛情詩篇。
[Abstract]:In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love song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love songs to show sad works the most sad and shocking. Among them, the descrip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meet, sweet, sentimental, parting, curse the most content. In music,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odes, the most common is the tone of the Qing Shang scale, and the most frequent in the tone style is the five-tone styl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cul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the love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include the implication of orthodox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 frankness of nomadic culture in the north, and the politeness of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a mixed-race culture and a love poem with primitive wild beauty.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西安教育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燁;王僧虔:沉寂在歷史中的音樂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馬海生;論社會音樂商品[J];商業(yè)研究;2000年07期
3 王志毅,周麗;理論與實踐——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彭鈺;淺論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J];滁州師專學報;2003年02期
5 王靜怡;民族音樂學研究對象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陳涓;中國民歌的地理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0期
7 王曉平;;西北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的文化生態(tài)及發(fā)展趨勢[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8 郝建蒼;音樂圖像學的發(fā)展及其研究價值[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劉偉;民歌辨識之我見[J];衡水師專學報;2003年02期
10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的論文寫作[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紹平;;辛棄疾對李清照《詞論》聲韻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辛棄疾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雋;云杉屬木材構(gòu)造特征與振動特性參數(shù)關(guān)系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2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穎;音樂教學系統(tǒng)設(shè)計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戴寧;太湖地區(qū)民間信仰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5 鄒燕凌;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王小龍;揚州清曲音樂穩(wěn)態(tài)特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7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8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9 黃永健;藝術(shù)文化論—藝術(shù)在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位置[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10 李秋菊;清末民初時調(diào)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雷;論鋼琴組曲《廟會》[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馬莉;廣西漢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倩;清代河北音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志遠;施光南歌曲創(chuàng)作民族特色的形態(tài)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郭小剛;我國漢族民間音樂現(xiàn)狀的三種模式及其社會心理背景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胡遠慧;湘西保靖縣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調(diào)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正君;青海、甘肅河湟地區(qū)民族雜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雪穎;明代唱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馮卓慧;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論草原民歌蒙漢調(diào)[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10 周文林;“爬山調(diào)”的語言藝術(shù)及音樂形態(tài)探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玲玲;;詮釋民族音符 展露迷人風采——論陜北民歌藝術(shù)[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6期
2 辛雪峰;景志龍;;從民族音樂學的視角看陜北民歌中的情感內(nèi)涵[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陳青;淺析陜北民歌《蘭花花》的風格特征[J];中國音樂教育;2005年05期
4 張支庭;;陜北民歌的魅力[J];延安文學;2006年04期
5 景月親;;歷史的記憶 藝術(shù)的訴說——讀《紅色土地上的陜北民歌》[J];人民音樂;2009年01期
6 陳遠洋;;陜南紫陽民歌中的情歌抒情符號[J];飛天;2010年06期
7 薛鋒堂;;黃土地里的歌聲[J];大舞臺;2010年12期
8 張莉莉;試論陜北民歌與黃土高原的關(guān)系[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9 李海英;;陜北民歌——民族音樂的瑰寶[J];延安文學;2007年04期
10 孫文珍;;傾聽陜北民歌(外一篇)[J];延安文學;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利;;優(yōu)美動聽的陜北民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王威;;愛情三重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情歌之比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3 徐秀福;朵海生;;話說三川田野情歌“庫咕笳”[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向葵;;古羌樂韻[A];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chǎn)專家建言錄[C];2008年
5 郭崇林;;黑龍江民族民間歌謠述評[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6 朱維全;王永利;;紅紅火火的陜北秧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7 王志芬;;云南省建水縣民族民間歌曲的人類學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李貴龍;白洲生;;吼天撼地的陜北嗩吶[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9 李建英;;明清以來大理地區(qū)白族音樂的歷史文化生成[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1年
10 王威;;美妙的天籟——黑龍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較研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延川延遠中學 馬延婷;讓陜北民歌走進音樂課堂[N];延安日報;2010年
2 王建秦;產(chǎn)業(yè)化:陜北民歌發(fā)展的直接動力[N];榆林日報;2010年
3 記者 石志勇;西安成立專門團隊研究陜北民歌創(chuàng)作[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4 郭偉 蘭天峨 本報記者 牛敏;陜北民歌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N];延安日報;2010年
5 記者 劉晶 實習生 李瑋 程瑩瑩;延安市“育英杯”陜北民歌大賽暨陜西省第二屆陜北民歌大賽延安賽區(qū)舉行啟動儀式[N];延安日報;2010年
6 本報駐陜西記者 黃曉峰 通訊員 陶媛;陜北民歌:山丹丹能否依然紅艷[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飛林 本報記者 王淑玲;陜北民歌亟待保護[N];陜西日報;2004年
8 王建瓴;陜北民歌——中國人永恒的記憶[N];陜西日報;2004年
9 特約撰稿 吳志菲;許文斌的“三原色”世界[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年
10 馬治權(quán);苦難與自由的吶喊[N];延安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董華;聲樂:語言的N種表情[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2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吳德群;壯族山歌與人的社會化[D];南京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亮;陜北民歌合唱形態(tài)及其審美效應[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紅;陜北民歌形成的歷史淵源及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姣;陜北民歌的審美特質(zhì)[D];西北大學;2011年
4 劉建峰;陜北民歌演唱風格的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zhí)m芳;陜北民歌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年
6 王亮;白秉權(quán)陜北民歌教學藝術(shù)研究[D];延安大學;2012年
7 牛方弘;基于概念隱喻的陜北民歌研究[D];延安大學;2012年
8 楊利;近代陜北民歌與陜北社會變遷[D];延安大學;2010年
9 楊婷;方言在陜北民歌演唱中的作用與意義[D];西安音樂學院;2010年
10 孫斐;陜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820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88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