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鮑羅丁和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本文選題:鮑羅丁 + 弦樂四重奏。 參考:《大眾文藝》2011年08期
【摘要】:鮑羅丁是外科醫(yī)學院的化學教授,他除了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外,還醉心于音樂創(chuàng)作。1862年,他結(jié)識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加入了致力于發(fā)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強力集團"。鮑羅丁一生音樂作品相對較少,而且創(chuàng)作速度極為緩慢。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涉及了音樂體裁的眾多領(lǐng)域,其代表作有兩部交響曲,交響音畫《中亞細亞大草原》,"英雄性"和"史詩性"可以很好地概括鮑羅丁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他一生中僅有的兩部弦樂四重奏,均以親切柔美的旋律聞名。《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完成于1881年夏天,鮑羅丁將此曲作為向他夫人求婚與訂婚二十周年紀念的獻禮,其中以第三樂章最為著名。因關(guān)于第三樂章的各種文字資料有很多,而其他樂章的文字資料較少,故在此著重為大家解析一下樂曲的第一樂章。
[Abstract]:Borodin is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College of Surgical Medicine. In addition to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he was also obsessed with music creation. In 1862, he met composer Barakirev and joined the "powerful Group"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folk music. Borodin's life music works are relatively few, and the creation speed is extremely slow. However, his works still involve many fields of musical genres. His masterpieces have two symphonies, symphonic paintings of the Central Asian Prairie, Heroes and Historical Poetics, which can well summarize the main contents of Borodin's works. The only two string quartets of his life are known for their melodious melodies. The second string Quartet was completed in the summer of 1881 and was used by Borodin as a gift to his wife for 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of his marriage proposal and engagement. Among them, the third movement is the most famous. Since there are a lot of written materials about the third movement, and the other movements have less text information, we are here to focus on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music.
【作者單位】: 廈門愛樂樂團;
【分類號】:J6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天玄;;醉心于俄羅斯音樂的鮑羅丁四重奏團[J];中國電子商情(視聽博覽);1998年11期
2 所羅門·沃爾科夫;范哲明;瓦萊利亞·蘇珊妮娜;;施尼特凱素描——選自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團演奏的《阿爾弗萊德·施尼特凱弦樂四重奏全集》[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夏宏;;鮑羅丁四重奏組的前世今生[J];音樂愛好者;2008年03期
4 楊明怡雯;;淺議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J];北方音樂;2009年10期
5 牟強;海頓弦樂四重奏及柯達伊版本[J];視聽技術(shù);1996年08期
6 汝懋;;舒伯特弦樂四重奏[J];音樂愛好者;2006年06期
7 韓春;;學習弦樂四重奏的一點體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35期
8 李查寧;;施尼特凱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之三)[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馬慧元;;閑話瓜內(nèi)里四重奏[J];書城;2011年06期
10 ;CD藏家快評[J];視聽技術(shù);1996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曉梅;;一起跨國界的扣貨案[A];中國律師2004年海商法研討會暨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海商海事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許書豪;;柳德蜜拉·烏利茨卡婭筆下的女性典型[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凱兵;張永宏;;內(nèi)蒙古口岸進口木材疫情調(diào)查與除害處理[A];外來有害生物檢疫及防除技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4 張紀淮;蘇正軍;王廣河;關(guān)立友;;人工消雨綜述[A];奧運氣象預報與服務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俄羅斯高等教育經(jīng)費籌措的市場化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錢七虎;;俄羅斯地鐵建設(shè)考察綜述之一:俄羅斯地鐵建設(shè)總情況及設(shè)計總要求[A];錢七虎院士論文選集[C];2007年
7 侯德芳;俞國斌;劉君涵;;從“顏色革命”、“清算歷史”看大國博弈[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蔡鴻生;;俄美公司與廣州口岸——“俄羅斯夷船來廣貿(mào)易”考略[A];中外關(guān)系史論叢(第二輯)[C];1986年
9 鄢泰寧;吳翔;季鋒;張濤;;俄羅斯電磁波隨鉆測量系統(tǒng)(MWD)及其應用前景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黑龍江省物資對外貿(mào)易公司大量供應俄羅斯超細粉末、釹鐵硼高能磁鐵和各種氟化物[A];第二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立;嫵媚柔情的門德爾松弦樂四重奏[N];音樂周報;2003年
2 記者 劉榮升;通報我省代表團出訪俄羅斯情況[N];黑龍江日報;2005年
3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姚強;操練三軍 俄羅斯重溫強國夢[N];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4 ;俄羅斯廢鋼出口疲軟盡露[N];世界金屬導報;2005年
5 黃尉嘉;新世紀俄羅斯民機制造業(yè)走勢前瞻[N];中國航空報;2006年
6 ;李金華會見俄羅斯審計代表團[N];財會信報;2006年
7 臧文茜;俄羅斯礦難多是人為[N];中國煤炭報;2007年
8 陸陽;俄羅斯欲當IT大國[N];中國貿(mào)易報;2006年
9 趙忱;“俄羅斯年”框架下的“模范”藝術(shù)[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特約撰稿 孔博;能源外交,,俄羅斯大國夢的引擎還是陷阱[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靜;漢斯·威爾納·亨策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2 王晶;肖斯塔科維奇晚期弦樂四重奏音樂語言與結(jié)構(gòu)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3 崔曉娟;轉(zhuǎn)型期俄羅斯青年價值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畢洪業(yè);歐盟東擴與俄羅斯的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袁新華;普京領(lǐng)導下的俄羅斯能源戰(zhàn)略與外交[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杜正艾;俄羅斯外交傳統(tǒng)研究[D];外交學院;2003年
7 龐大鵬;俄羅斯政治轉(zhuǎn)軌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單春艷;俄羅斯教育發(fā)展對其國家競爭力影響之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9年
9 龐昌偉;俄羅斯能源外交:理論與實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黃永鵬;俄羅斯社會轉(zhuǎn)型中的金融工業(yè)集團[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瀛寰;淺析鮑羅丁和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D];廈門大學;2008年
2 楚悅;論蒙古族風格的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惠;從歌劇《伊戈爾大公》看鮑羅丁的創(chuàng)作風格[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潘誼;埃利奧特·卡特《第四弦樂四重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李查寧;施尼特凱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D];沈陽音樂學院;2010年
6 鄧連平;卡特《第五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程亞威;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的風格特征與演奏技巧[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8 李彬彬;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曲式結(jié)構(gòu)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2年
9 田蕾;湯姆森《第一弦樂四重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姜全福;巴托克第三時期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29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82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