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音樂特點的研究
本文選題:河曲民歌 切入點:音樂特點 出處:《音樂創(chuàng)作》2008年03期
【摘要】:河曲民歌是山西民歌海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積淀了河曲民歌深厚的藝術(shù)價值;其曲調(diào)高亢遼闊、悠長舒展,語言樸實真切,唱出了這片貧瘠土地上歷代農(nóng)民的生活與心聲。本文從河曲民歌的音樂特點進行理論的梳理和研究,真正體味它的藝術(shù)價值與特點,進而學習、挖掘、借鑒、發(fā)揚,用以發(fā)展有山西地方特色的聲樂教學。
[Abstract]:Hequ folk song is Shanxi folk songs in the sea a bright pearl, its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as profound artistic value of Hequ folk songs; the sonorous tunes vast, long stretch, simple language to sing the real life and the heart of farmers in this barren land. This thesis analyzes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qu folk music, really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ar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learning, mining, reference, carry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作者單位】: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忠嚴;文藝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河曲二人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俊斌;“走西口”與近代內(nèi)蒙古中西部社會生態(tài)的惡化[D];山西大學;2005年
2 寧靜;青海平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玨;錄音在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中的橋接角色[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4 徐全民;1949年前大同、朔州天主教的傳播與本地化[D];山西大學;2007年
5 李煞;1964年“全國少數(shù)民族業(yè)余文藝會演”的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6 王新文;歷史時期山西忻州地區(qū)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同云波;從周總理“唱秦腔”想起的——談秦腔《西安事變》的音樂創(chuàng)作[J];當代戲劇;1980年03期
2 李雙;彩陶紋樣學習札記[J];美苑;1981年03期
3 趙后起;;變文源流初探[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1年01期
4 夏野;民族器樂研究的碩果——簡評《民族器樂概論》[J];人民音樂;1982年06期
5 林韻;繼承革新 要遵循唯物辯證法——談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繼承與革新[J];音樂研究;1982年04期
6 黃凌;;從欣賞談音樂的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2年02期
7 ;簡訊[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01期
8 宋士杰;;試論“三曹”樂府在中國歌曲史上的地位[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9 樊祖蔭;浙江畬族民歌的音樂特點[J];中國音樂;1984年02期
10 馮潔軒;論鄭衛(wèi)之音[J];音樂研究;1984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漆月;關(guān)于芭蕾[N];重慶日報;2000年
2 畢明輝;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N];光明日報;2001年
3 王爽;戲歌期待好作品[N];音樂周報;2001年
4 張松巖;一部難得的民族音樂理論專著[N];中國文化報;2002年
5 大田;民族音樂的重新喚醒[N];文藝報;2002年
6 本報特派記者 高進;一個動作就能決定名次嗎[N];中國體育報;2002年
7 顏波 劉正凱;“膠東之花”———膠州茂腔[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8 高雁;中國古箏演奏藝術(shù)流派與發(fā)展[N];文藝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孫燕;創(chuàng)新與突破[N];中國民族報;2005年
10 薛若琳 ;贛鄱文化視野中的戲曲源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樂心;比包普[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2 米永盈;《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郭小剛;我國漢族民間音樂現(xiàn)狀的三種模式及其社會心理背景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黃英;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峗;簡論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鋼琴音樂風格特征[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宏峰;漢代喪儀音樂中禮、俗關(guān)系的演變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4年
7 袁瑾;水陸法會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4年
8 裴雅勤;蒙漢調(diào)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9 陳欣星;對贛東北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宋薇;蒙漢調(diào)的文化內(nèi)涵與演唱風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23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2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