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謂我偏愛胡琴——劉天華先生二胡“因緣”解析
本文關鍵詞: 劉天華 二胡 國樂 出處:《中國音樂》2008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劉天華選擇在當時處于"下九流"地位的二胡為主要從事職業(yè),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有主觀原因,亦有客觀原因。本文對劉天華"勿謂我偏愛胡琴"的思想進行了分析,認為:1、自身愛好,2、國樂改革計劃,3、平民思想,4、小提琴的影響,是劉天華最終選擇二胡而非其它樂器的原因。
[Abstract]:It is no accident that Liu Tianhua chose Erhu, who wa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lower ninth stream" at that time, as the main occupation.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among them. There are also some objective reasons. This paper analyzes Liu Tianhua's thought of "don't say I prefer Hu Qin", and thinks that the influence of "1", "2", "national music reform plan" (3), "common people's thought" (4), and violin. Liu Tianhua finally chose erhu over other instruments.
【作者單位】:
【分類號】:K825.76;J632.21
【正文快照】: 著名國樂大師、民族音樂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劉天華先生一生成就非凡,無論生前還是身后,所獲贊譽良多。他在短暫的生命當中,,創(chuàng)作了10首二胡曲,47首二胡練習曲;3首琵琶曲,巧首琵琶練習曲;整理古曲、灌制唱片、寫作論文、翻譯論著若干;記譜出版《梅蘭芳歌曲譜》94段(京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彭輝;劉天華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探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安小梅;劉天華對中國民族音樂改革的貢獻[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林俊卿;劉天華二胡練習曲初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欣;二胡樂曲創(chuàng)作發(fā)展脈絡及展望[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許葉蓁;劉天華二胡教學活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曉娟;建國以來二胡音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寒千;當代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戚梅;論二十世紀揚琴音樂的分期[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袁晶晶;中國二胡教材綜述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曾美珊;論二胡運弓和揉弦技法[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8 汪海元;20世紀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分期及其藝術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凰;談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10 張晶晶;20世紀二胡演奏技術研究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子賢;劉天華在二胡改革與發(fā)展方面的主要貢獻[J];樂器;1996年01期
2 李昊;宋飛三見總書記[J];樂器;1999年02期
3 黃聞繪;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歷史貢獻[J];中國音樂教育;2004年05期
4 林俊卿;二胡換把談——兼探劉天華先生對換把演奏的貢獻[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5 呼延梅文;劉天華二胡學派與中國近現(xiàn)代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6 魯日融;劉天華繼承發(fā)展民族音樂的歷史貢獻及其現(xiàn)實意義[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7 ;劉天華先生影響我的一生[J];人民音樂;1995年07期
8 趙寒陽;劉天華的二胡名曲(一)[J];樂器;2002年03期
9 丁明順;劉天華與二胡十大名曲(四)[J];音響技術;1999年04期
10 劉北茂,育輝;劉天華后期的音樂活動(上)[J];人民音樂;200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婧穎;孟子厚;;二胡聲輻射指向的音質特性[A];中國聲學學會第九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劉楚元;;略論二胡的啟蒙教學[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趙鳳杰;孟子厚;;民族器樂最佳混響處理的初步聽覺實驗[A];2005年聲頻工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4 楊易禾;;氣韻生動——關于音樂母語教育的思考[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5 蘇昱;石蓓;孟子厚;;民樂自相關函數(shù)有效持續(xù)時間和分析時窗的關系[A];中國聲學學會2006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梁茂春;劉派二胡展風采[N];音樂周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堵德健;江蘇與二胡的不解之緣[N];光明日報;2002年
3 張啟新;二胡與“太極”運弓法[N];音樂周報;2002年
4 記者 王婷 ;中日二胡交流音樂會在杭舉行[N];浙江日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冉茂金;二胡 承中華神韻 創(chuàng)世紀新曲[N];中國藝術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陳彬斌;一件樂器、一個省和一個世紀[N];中國文化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張海君;百年二胡期待新作[N];中國藝術報;2001年
8 記者 裴諾;持有蟒皮二胡沒有標識,非法![N];音樂周報;2004年
9 本報駐重慶記者 溫相勇;重慶二胡震京城[N];中國文化報;2001年
10 記者伍斌;二胡舞臺傳佳話[N];解放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匡君;二十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配器中的音色觀念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麗;閔惠芬二度創(chuàng)作初探[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戴俊超;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社團概論[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4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倩;勤于鉆研 勇于探索[D];河南大學;2011年
2 李藝楠;陸華柏配《劉天華二胡曲集(鋼琴伴奏譜)》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宋東文;劉天華“顧及民眾”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榮芝;二胡協(xié)奏曲《長城隨想》解析及其演奏處理[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欣;劉天華對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的貢獻[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揚;劉天華的藝術視野與二胡藝術創(chuàng)造[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7 萬欣;二胡樂曲創(chuàng)作發(fā)展脈絡及展望[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亞莉;劉天華音樂教育實踐與思想的初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蕊蕊;劉天華二胡學派的創(chuàng)建對二胡教學體系的貢獻[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10 李娟;劉天華二胡作品的傳播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738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47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