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八步浮山歌節(jié)民俗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 浮山歌節(jié) 民俗文化 基本特征 主要價值 出處:《大舞臺》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浮山歌節(jié)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當地漢、瑤、壯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浮山歌節(jié)是在民間祭祀活動、民間傳說、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對其進行研究并進一步發(fā)展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Abstract]:Fushan Song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 of Han, Yao and Zhuang nationalities. Fushan Song Festival is a folk sacrifice, folklore and folk music. On the basis of folk dance and other folk ar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further develop and protect it.
【作者單位】: 賀州學院藝術系;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賀州市八步區(qū)地處湘、粵、桂邊境余脈地區(qū),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八步區(qū)有人口65萬余人,古時被稱為“賀州”“賀縣”。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原文化傳至嶺南的要沖之地。唐宋時期,瑤、苗等少數民族大量遷入。元朝時期,明將韓雍自桂西調壯族士兵至賀縣屯田守險而落籍。土著和外來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闕真;;廣西彩調音樂與民俗文化[J];東方叢刊;2007年03期
2 劉青秀;蔡靜;;貴州六盤水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地位[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1期
3 杜平;;民俗文化傳承與文化空間保護——以“大戊梁歌會”為例[J];藝術教育;2009年08期
4 胡軍;;論道教音樂與現代文化[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楊曦帆;;民俗場景中的傳統(tǒng)音樂——江南運河音樂文化的民俗與歷史初探[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代宏;;湘北地花鼓民俗音樂特征初探[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7 張?zhí)J菲;;淺談萍鄉(xiāng)的民歌[J];大舞臺;2010年11期
8 夏周青;;民俗文化的和諧特性探微——以海南民俗文化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12期
9 趙德山;;東北民歌與東北民俗文化[J];文化學刊;2007年03期
10 楊瑋;;淺談我國西部貧困地區(qū)民間民俗文化的發(fā)展——以甘肅岷縣的傳統(tǒng)音樂“洮岷花兒”為例[J];價值工程;2010年3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翁衛(wèi)平;鄭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淺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寧;;民俗文化翻譯初探——以《福樂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譯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楊太;;東北民俗文化的喜劇精神[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8——遼海講壇·第六輯(民俗卷)[C];2010年
4 冉硯農;;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上講話[A];2006貴州省首屆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徐貫行;;閩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淺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千壽山;;論我州旅游業(yè)中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展示[A];興邊富民與少數民族發(fā)展——第十次全國民族理論專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譚純武;;關于南寧民俗文化資源現狀與發(fā)展的思考[A];群眾文化論叢(18輯)[C];2004年
8 馬東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業(yè)文化特征及其建構[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9 邢莉;;鐘敬文的中國民俗學理論新建樹——對“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的探討[A];紀念鐘敬文誕辰一百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吳文濤;;門頭溝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潘繼紅;新春廟會突出奧運主題民俗文化奏響和諧樂章[N];國際商報;2007年
2 記者 唐亞南;傳承民族文化 再現江淮古風[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7年
3 記者 先朝陽 謝志娟;第五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jié)開幕[N];甘肅日報;2006年
4 吳鋒 楊鮮明;第二屆中國環(huán)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jié)隆重開幕[N];隴東報;2006年
5 韓仕超邋王春娜;一位民俗文化使者的追求[N];團結報;2007年
6 鄒領根;南豐“民俗文化”成冬季旅游熱點[N];撫州日報;2008年
7 徐仲英;甘南特色民俗文化游開門迎客[N];甘肅日報;2008年
8 鄧洪衛(wèi);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N];廣西政協(xié)報;2008年
9 楊文婷;西峰至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公交旅游專線正式通車[N];隴東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楊旭春;陜北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延安召開[N];延安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峻;周作人文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的民俗文化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彭栓紅;元雜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元忠;魯迅的寫作與民俗文化[D];蘭州大學;2008年
4 王曉平;陜南民間音樂區(qū)域文化特質考察[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5 趙海英;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D];山西大學;2013年
6 胡仁茂;大空間建筑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7 曹亞麗;動畫影像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8 代興安;嘎達梅林之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9 劉暢;《歧路燈》與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宋潔;論當代文學的民間資源[D];蘭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飛飛;東永安村的秧歌活動[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2 吳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現象的歷史考察——以華南少數民族為典型[D];暨南大學;2003年
3 趙紅芳;《聊齋俚曲》俗語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開發(fā)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穎超;清代馬政對遼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趙麗敏;鄉(xiāng)村教育運動中的民俗學問題[D];河南大學;2005年
7 王亞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學意蘊[D];河南大學;2008年
8 胡術;方寸間的藝術[D];重慶大學;2009年
9 閆飛;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建筑空間中的存在方式,存在價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10 陳金章;漢樂府民俗文化探微[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615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46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