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審美內涵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21:12
本文關鍵詞:壯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審美內涵研究 出處:《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歌圩是壯族歌謠文化的載體,是壯族文化中最顯著的標志。審美人類學以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和邊緣群體的審美文化的變遷和藝術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所以壯族歌圩文化也一直是審美人類學家關注的課題,本文從審美人類學的研究視角出發(fā),沿著前輩學者開辟的研究道路,以大量的田野調查材料為依據,對壯族歌圩中的“個案”——“嘹歌歌圩”進行考察研究。通過對嘹歌歌圩文化的梳理,探討其形成的文化背景,闡釋其美學內涵。 本論文的理論資源有三塊,一是審美人類學的理論框架和學術視野,以及審美人類學對黑衣壯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研究的范例。二是壯族歌圩文化學研究的理論成果,三是近年來學者對“嘹歌”文化研究的成果。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一、研究對象,目前關于壯族歌圩研究的專著只有潘其旭的《壯族歌圩研究》一本,而且該書是從總體上來研究整個壯族歌圩的。而嘹歌歌圩本身就是壯族歌圩中的一個特例,它對壯族嘹歌的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本身也有獨特的文化和審美價值。二、研究方法,本論文的研究中主要用的審美人類學的觀念、概念、范疇結合人類學的調查和實證方法。 本論文的主要成果是:一、通過考察進一步證實了嘹歌的發(fā)源地是在今天平果縣太平鎮(zhèn)歷史上屬于思恩府文化圈。二、通過對嘹歌歌圩內容和形式的考察,揭示其文化上的特殊性。三、通過嘹歌歌圩的審美內涵的分析,找到在“倚歌擇配”的婚戀動力消失以后,人們趕歌圩對嘹歌的文化動力,也就是嘹歌歌圩存在的動力——人們的審美需要。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整體上介紹壯族嘹歌文化的內容和范圍。其中包括:嘹歌的曲調(音樂部分),嘹歌的唱詞(文學部分),嘹歌的對唱場合。第二部分,重點分析嘹歌歌圩的形成和內容、形式。簡述了壯族嘹歌,嘹歌歌圩形成的文化背景,介紹了嘹歌歌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幾種類型。最后一部分,是對嘹歌歌圩中的審美內涵進行討論。主要涉及文化權利的象征,尚歌的審美價值觀,歌圩中反抗世俗壓迫的美、歌圩中兩性和諧的美,歌圩是審美需要——情感欲望的表達幾個方面,力圖盡可能全面的揭示壯族嘹歌歌圩的審美內涵。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J607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朱玲靜;壯族傳統(tǒng)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小勇;審美文化視野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3299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29972.html